社区里的中国式浪漫,35对“石榴夫妇”边城集体撒糖

社区里的中国式浪漫,35对“石榴夫妇”边城集体撒糖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22 12:5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5月20日,新疆塔城地区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洋溢喜庆氛围。在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与自治区第42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交汇之际,35对婚龄跨越30至50多年的夫妻身着盛装,手持鲜花相携而行,在社区居民的祝福声中穿过缀满红色气球的拱门,共同参与“石榴同心·情暖此生”主题金婚银婚庆典活动。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生动实践,这场涵盖8个不同民族的集体婚庆活动,恰似哈尔墩社区广场上绽放的石榴花,将多民族交融的温情凝成颗颗饱满籽粒。

(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金婚银婚庆典活动现场。朱歆柯穆 摄)

活动现场,结婚42年的吐尔地·沙不尔和漫歌努尔·阿不都热依木夫妇激动不已。漫歌努尔抚摸着传承三代的嫁妆——母亲赠送的瓷碗和祖母赠予的铜盘茶具,讲述跨越时代的家风故事。“这些物件见证了我们养育子女、在柴米油盐里焐热屋檐的岁月。”漫歌努尔用布满皱纹的手轻拭器皿,眼中泛起回忆的涟漪。

泛黄的结婚照中,任福元与冉志慧夫妇30年前缔结连理的青涩模样被永久定格。在活动现场,这对结婚30载的夫妇相视而笑,眼波流转间依旧满溢着当年的深情。谈及这场暖心又用心的集体仪式,任福元感慨道:“社区不仅精心筹备了专属纪念礼,还特别定制了寓意‘团圆美满’的庆典蛋糕,各族夫妇围坐一堂,一边品尝甜蜜,一边分享多年来风雨同舟的相处之道。”

(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金婚银婚庆典活动现场。朱歆柯穆 摄)

“当年同事起哄让我们‘凑个民族团结先进’,谁料玩笑成真了。”徐振玲与伊力哈尔江·玉素甫江夫妇。这段始于1992年单位同事“玩笑牵线”的汉维联姻,已携手走过31个春秋,作为七民族融合的大家庭,他们的儿子迎娶蒙古族姑娘,家族涵盖回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乌兹别克族等多个民族。

(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金婚银婚庆典活动现场。朱歆柯穆 摄)

记者问起维系感情的诀窍时,徐振玲的视线落在丈夫布满老茧的手掌上:“他啊,嘴笨得三棍子打不出个响,可这双手会说话。”三十年多来,伊力哈尔江坚持用行动诉说爱意。“来参加活动前还给我做了喜欢的抓饭。”徐振玲笑着说道。

这对夫妻的相处哲学藏在生活褶皱里,当不同民族习俗在婚姻中相遇,他们摸索出独特的解码方式——互敬互爱,换位思考,双向奔赴。

自2014年起,哈尔墩社区打造的“邻里节百家宴”已成为民族团结连心桥。每逢传统节日,14个民族的居民自带特色美食欢聚一堂,在歌舞交流中共叙邻里情。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党总支书记巴哈尔古力说:“这不仅拉近了距离、加深了了解,也极大地减少了发生邻里纠纷的可能。”

目前,塔城市已形成各民族嵌入式居住新格局,全市225个住宅小区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居住形态。全市多民族家庭超5000户,全市不同民族婚姻登记率达20.9%,哈尔墩社区不同民族通婚家庭达30.7%。

据悉,塔城市通过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地区博物馆、达斡尔族戍边纪念馆等场馆打造为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课堂,创新推出“线上+线下”非遗传承模式。沃其贝节、西迁节等特色节庆活动与原创文艺精品《家园之恋》巡演形成文化矩阵,生动展现各族群众水乳交融的深厚情谊。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朱歆柯穆)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