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的诗性突围:感受《焚香记》的悲剧美学与时代共鸣

秦腔的诗性突围:感受《焚香记》的悲剧美学与时代共鸣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22 09:1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秦腔作为中国戏曲之祖,是“梆子腔”的重要源头,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秦腔底蕴厚重,声腔高昂,习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角色形象,展现中华大地的价值传统和道德伦理。改编自宋代传统民间故事“王魁负桂英”的《焚香记》颇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由“庙遇”到“情探”七场组成,主要讲述了敫桂英(李敏 饰)偶遇落魄书生王魁(王鑫 饰),将其带回家中悉心照料、结成夫妻并助其赴京赶考。谁料王魁高中状元后不认发妻,一封休书打碎了桂英对美好爱情的所有向往。桂英无奈,以命投状,在一系列激烈的矛盾与冲突中,使自己复仇成功。戏剧上演当天,吸引了各年龄段的观众前来观看,现场气氛热烈。

一、戏剧情节内的女性抗争与伦理重构

女性抗争与伦理重构是该剧鲜明的特色。《焚香记》剧中的情感主要来自男女主人公敫桂英和王魁的爱情故事。相对简单的爱与恨却具有鲜明的流动性和层次感。痴情女子敫桂英对王魁的爱贯穿全剧,却并未导致人物形象的平面化与刻板化。随着剧情的发展她的情感发生了细腻而曲折的变化。王魁赶考前两人的郎情妾意,分离时的依依不舍,收到休书的不敢置信和满腔怒火,向判官小鬼等人为王魁求情,到再次与王魁见面时,对王魁还抱有一丝幻想,直到全剧最后才放下对王魁的情感。王魁的情感变化同样十分丰富。他贪图功名利禄,薄情寡义,然而在面对丞相府招赘的邀约,他先想到糟糠之妻桂英;再次见到桂英时,他的唱词中也充满了对自己负心行为的责备和懊悔,直到全剧最后才为荣华富贵彻底抛弃了桂英。女性主体的抗争使秦腔突破“慷慨激越”的固有标签,以细腻唱腔与程式化表演诠释古典悲剧的诗意内核。揭示封建社会女性在礼教压迫下的无声抗争与艺术化表达。细腻的感情变化增加了该剧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男女之间爱恨的转变不再是单向的、一次性的,而是在两者之间不断地摇摆、纠缠、融合,最后变得爱不是爱,恨不是恨,十分切合现代观众的情感需求和审美需求。这样的情感设计,塑造出了更立体、更真实的人物形象,也增加了戏剧冲突的可看性。

社会伦理的主题也在情节的紧张展开中被凸显出来。剧中“海神庙盟誓”与“冥界索命”的虚实对照,也呈现出剧作如何通过魔幻叙事批判封建伦理的虚伪,体现弱势群体对公正的渴望。敫桂英从一个为爱自缢的痴情女子形象,变得刚烈、独立、自主;王魁也在这一次一次的纠结中,塑造了一心追求功名利禄的负心书生形象,情感的纠缠、悬念的设置和多次的反转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好奇心,成功地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抓在舞台表演与故事情节上,引发对于剧情主题的深刻思考。

二、现代舞台上的传统展演与创新转化

从舞台效果上看,《焚香记》节奏快,戏剧冲突多且集中,每一次戏剧矛盾的爆发,都有令人震撼的高音。特别是在“打神”场,桂英在海神庙质问神灵的唱词,以及在“探情”场,王魁赶桂英回去,桂英那一句“我还回得去吗?”既是对王魁的质问,又是对自己命运的质问,声调高亢凄厉,句尾长腔骤上急下,将复杂的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这种“炸裂式”的爆发力呈现非常考验演员的嗓音控制能力。

装饰音如颤音的运用也是此剧的一大亮点。“休书”场以桂英的独唱为主,这一部分频繁地使用大幅度的喉部颤音来模仿人物哭泣时声音的抖动感,将桂英收到休书后不可置信、愤怒、委屈的感受以听感的方式确切地传递给观众。在长达两小时的戏剧演出中,演员们凭借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将秦腔高亢、悲壮、情感表达细腻的声调特征真实可感地展现了出来。

从传统技法上看,水袖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重要的表演技艺之一,不仅仅可以作为舞台调度的动态工具来引导观众的视线,更是人物情感表达的延伸。在“打神”场中,桂英质问神灵无果,双袖持续地激烈舞动来表现人物内心的动荡不安;得知被王魁遗弃后,将双袖垂直向上甩后的骤然收束来表现极致的悲愤;也有“行路”场乞求判官允许自己再试探王魁的两袖一甩来展现人物复杂的心绪等等。水袖技艺被演员用得炉火纯青,完成了以行云流水式的独特技艺表达剧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带给观众诗情画意般的审美享受。

现代性演绎需要有现代性创新。音乐在戏剧表演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焚香记》能将复杂的情感表现得如此细腻与团队在音乐上的重大创新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富有秦腔韵律的板胡清脆敞亮的声音之外,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交响乐团的音乐伴奏让人耳目一新,高亢激昂的秦韵为交响乐注入了丰富而尖锐的情感,而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又拓展了秦韵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两者共同完成了《焚香记》中情感的塑造和宣泄。

三、科技助力下的美学呈现与情绪渲染

《焚香记》在坚持传统技艺的核心价值上,积极探索以跨界对话融合为实践路径,以舞台塑造为实践手段,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的深度融合。如开场拟真的雪,随人物情感变化的灯光颜色,以及根据情感的不同所设计的人物在舞台上呈现出的相对位置,都对人物情感变化进行了可视化呈现。这些别出心裁的小设计使整部戏的情感表现更加具体且更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

在“雪夜救王魁”一折中,导演打破了传统戏曲舞台多依赖虚拟化表演的方式,以造雪机形成“漫天飞雪”增强场景的真实感;在“祝祷海神庙”一折中,香炉里的袅袅青烟也是依赖烟雾机形成的,独特的烟雾造型赋予了剧目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张力;动态布景的及时撤换与多媒体背景的有效衔接,也为情节的有效展开建构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空间。灯光主要通过冷暖色调的切换,增强视觉隐喻的意义表达:如主角情深意笃的暖光和打神告庙的冷光,就承担着二人关系的讲述,快速闪烁的冷白光,意味着敫桂英魂魄的出现和另类空间的进入,现代视听语言拓展了传统戏曲的表现边界。

另外,《焚香记》作为一部以唱白为主的悲剧,团队加入了小鬼、判官的武戏,使之成为一部文武兼备的戏剧作品,增加了其艺术魅力和艺术趣味,贴合了大众的审美标准,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吸引力。

结语

从秦香莲与陈世美、杜十娘与柳梦梅到敫桂英与王魁,这类“痴女援助-才子高中”“状元负心-烈女复仇”“外力审判-重归公平”的经典母题,在批判中重构爱与信义的价值,映射当代社会的情感指向与道德诉求。《焚香记》以传统技艺和叙事彰显传统文化神韵,又加入现代元素如交响乐、科技舞美等达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找到了一条完美的平衡之道,以当代舞台创新语法为传统故事赋予了新的生命活力。

图片由乌鲁木齐秦剧团提供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王欣 朱福松)

(作者简介:王欣,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新疆文艺评论创新团队骨干成员;朱福松,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文艺学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