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横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疆铁路上,一列绿皮火车穿过戈壁与绿洲。车身斑驳的"和田玉龙号"以1960公里的最长里程、4元最低票价,承载着南疆百姓的民生期盼隆隆向前。哈萨克族列车长坡拉提汗扎根这趟"扶贫专列"14年,用创新思维将慢火车打造成流动的致富快车。
"第一次踏进车厢时,车窗外的每一张面孔都在诉说期盼。"48岁的坡拉提汗抚摸着乘务室泛黄的值班表回忆。列车2012年开行时,日均运送旅客不足百人,如今已变成日均超2000人次的民生动脉。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和田站,他总会用哈萨克语、维吾尔语、汉语依次播报:"欢迎乘坐金火车,今天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
"列车巴扎"的诞生如同戈壁中的红柳破土而出。2016年的一次突发奇想,让原本运送农产品的车厢变成了流动市集。红陶土罐里的无花果酱、手工刺绣的挂毯、带着沙枣香的巴旦木,38种特色商品在列车长办公桌上完成首次展销。"现在每月逢'9'开办,去年我们帮老乡卖了上百万元。"坡拉提汗掏出手机展示,屏幕上跳动着"玉龙巴扎"直播间的实时数据:单场观看最高达23万人次。
这个戴着金丝眼镜的列车长总能在颠簸中捕捉机遇。当车厢WiFi信号时断时续,他巧妙利用昆玉至英吉沙区间的稳定信号段开启直播;发现农户捧着手机却不懂操作,他请来网红达人开设"列车课堂"。如今,乘务组档案柜里塞着42份培训证书,记录着从红枣种植到直播带货的58期课程。"过去卖核桃要等二道贩子,现在直接快递到北上广。"柯尔克孜族牧民居马洪展示着刚成交的订单。
暮色中的和田站台,最后一班"金火车"即将启程。车厢里维吾尔族大叔的热瓦甫与柯尔克孜族姑娘的库姆孜琴声交织,混着烤包子的香气在过道流淌。坡拉提汗穿过满载欢笑的车厢,胸前的路徽在顶灯下泛着微光。这列穿越时空的慢火车,正载着新时代的南疆故事,驶向更辽阔的远方。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