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建新疆电力设计院勘察团队征战“百里风区”与“死亡之海”的纪实

中国能建新疆电力设计院勘察团队征战“百里风区”与“死亡之海”的纪实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30 14:1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一条条银线正悄然延伸,它们穿越戈壁荒漠、跨越沙丘河谷,将光明与动力送往远方。这些电力工程的背后,是一群与风沙竞速、与自然抗衡的电力勘察人。他们用脚步丈量荒原,用数据绘制蓝图,在被称为“百里风区”的哈密十三间房、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哈密至敦煌的险峻丘陵中,书写着新疆电力建设的壮丽篇章。

哈密十三间房,古称“瀚海风魔”之地,是新疆著名的“百里风区”。这里年平均风速超过8级,最大瞬时风力可达12级,狂风裹挟砂石,能将车辆漆面剥落。2024年春季,彩霞山与十三间房两项220千伏线路工程的勘察团队,便在这片风沙肆虐的土地上扎下了营地。

“眯着眼睛找方向,咬着馕饼吞沙子”是队员们的日常写照。定位初期,天气尚算温和,但随着谷雨临近,风力骤增。勘察人员需在强风中扛着仪器前行,稍有不慎,设备便会被掀翻。午餐时间,队员们蜷缩在工程车后,匆匆咽下混着沙粒的馕饼和水,喉咙干涩如火烧。即便如此,无人退缩。“塔位坐标差一厘米,未来铁塔就可能倾斜一寸。”测量员夏治国的话道出了精准的重要性。

65公里的线路,横跨丘陵、滩涂与戈壁。白天烈日炙烤,地表温度逼近60℃;入夜后,温差骤降,寒风刺骨。团队需在日落后核对数据,手电筒的光束在狂风中摇曳,记录本上的数字却始终分毫不差。当最后一组坐标录入完成,远处戈壁上的定位标记清晰可见,疲惫的队员们终于露出笑容。“这些标记不仅是工程的起点,更是我们与风沙较量的勋章。”项目经理陈龙感慨道。

2025年4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若羌至且末二回750千伏线路工程的勘察团队,正与“死亡之海”展开一场生死竞速。“沙漠不会因节日而止步,我们更不能!”项目主勘人陶永强的动员令掷地有声。彼时恰逢古尔邦节与清明节双节重叠,但工期紧迫,团队毅然放弃休假,深入沙漠。

4月的塔克拉玛干,地表温度飙升至30℃,沙尘暴频繁突袭,能见度不足十米。狂风卷起的沙粒如刀刃般划过脸庞,防风护目镜和全覆盖面罩成为保命装备。即便如此,仪器仍频繁故障。“一阵风就能吹倒基站,数据全毁,只能从头再来。”技术员朱彬苦笑道。

沙漠腹地无路可循,车辆屡陷流沙,队员们需徒手挖沙脱困。每日背负十几公斤设备徒步数公里,水壶中的水被晒得滚烫,午餐是沙丘背阴处的“沙漠特色工作餐”——馕配咸菜。面对沙漠地层的不稳定性,团队创新采用履带式钻机和便携式洛阳铲,逐段分析土质参数。夜晚,帐篷内的灯光常亮至凌晨,工程师们反复校验三维模型,确保“零误差”。

夕阳西沉,沙丘上的测点标志连成一道蜿蜒的曲线。队员们眺望远方,疲惫却自豪。“未来,铁塔将沿着这些坐标矗立,光明将穿越‘死亡之海’。”工程师常红斌说。

哈密至敦煌第三回750千伏输电线路,是连接新疆与甘肃的能源大动脉。2024年4月,工程进入最艰难的丘陵地带攻坚阶段。

“每日颠簸两小时,下车时得紧抓车门,不然门能被风撕下来。”项目经理管仁锋描述着日常通勤的艰辛。线路邻近风电场,狂风成为常态,定位人员需顶风前行,甚至需匍匐躲避突发的沙尘暴。一次野外作业中,团队突遇能见度不足5米的沙尘,紧急撤离后,全员已成“沙人”。

冲洪积平原尚可通车,但进入丘陵后,车辆无法通行,队员们只能徒步攀爬。每日步行十余公里,鞋里灌满砂石,脚底磨出血泡。地质团队紧随其后,面对750千伏线路的高标准,他们需在复杂地层中精准取样。“每个标高点都关乎线路安全,必须万无一失。”岩土工程师张晓龙表示。

分布在新疆各个勘察团队,虽身处不同地域,却面临相似的挑战:狂风的怒吼、砂石的侵袭、极端的温差、设备的极限。然而,在逆境中,新疆电力设计院人交出了三份沉甸甸的答卷。

“安全是红线,精度是生命线。”这句话贯穿每个工程。在哈密十三间房,数据核对至深夜;在塔克拉玛干,模型校验至零误差;在哈密至敦煌丘陵,岩土采样精确至毫米。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奠定了电网百年大计的根基。

从履带式钻机应对流沙,到便携式洛阳铲快速取样,从防风基站设计到三维建模技术,团队以技术创新化解自然挑战。沙漠中的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电力人则以技术让工程“立于狂沙而不移”。

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付出。放弃节假日的工程师、徒手挖沙的队员、徒步攀岩的技术员……每个人的故事,都如戈壁中的砾石,平凡却坚韧。正如队员褚衍辉所言:“风沙能掩埋足迹,但掩不住铁塔下的光明。”

当一座座铁塔在荒漠中拔地而起,当电流穿过银线点亮万家灯火,这些电力勘察人的名字或许不会被铭记,但他们的足迹已深深镌刻在这片土地之上。从“百里风区”到“死亡之海”,从哈密戈壁到敦煌丘陵,他们以专业为刃,以坚守为盾,在风沙中筑起了一条条光明之路。这不仅是电网建设的胜利,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解的壮丽诗篇。

未来,随着更多“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工程的落地,新疆电力设计院的故事,将继续在每一寸土地上生根、绽放。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杨足 )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