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香啊,爸爸,那边有烤羊肉!”“嗯,买!”在“4·23”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族师范学校阶梯教室变身“新疆风情大舞台”。
来自2023级营养与保健班的恩珠·哈力斯扮演“儿子”,贴着两撇胡子的阿依乃再尔·阿布都海力力扮演“爸爸”,两个女生惟妙惟肖演绎“父子一起逛巴扎”的情形逗得全场大笑。这是兵团民族师范学校、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迎接第30个“世界读书日”主题阅读活动--“把新疆故事讲给世界”的现场,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我和爸爸逛巴扎》《“地下长城”坎儿井》等,被学生们用情景剧“演”出了鲜活的新疆味道。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浪潮中,图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与民族交融的桥梁。当日,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有限公司向兵团民族师范学校捐赠了“这里是新疆”系列原创绘本等精品图书和《新晨》杂志,丰富学校开展阅读活动。
当图书“跳”下书架:巴扎烟火气点燃课堂
“阿尔曼的爸爸砍价时,巴扎上的羊都摇头!”表演《我和爸爸逛巴扎》时,恩珠·哈力斯夸张地模仿“看啥都想吃”的馋嘴儿子阿尔曼,阿依乃再尔·阿布都海力力模仿对儿子“有求必应”的老爸,她模仿维吾尔族大叔摸胡须、搓手指、用手机付钱的动作时,台下瞬间响起一片会心的笑声。
《我和爸爸逛巴扎》讲述了维吾尔族小朋友阿尔曼在巴扎上的所见所闻,展现了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和新疆当地独特的市集文化、人文风情。这部曾入围“中国好书”的童书,通过学生们的创意改编,将市集的喧闹、美食的香气、民族的热情浓缩在不到10分钟的表演里。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陆开武介绍:“今年正值自治区成立70周年,我们策划了‘把新疆故事讲给世界’年度阅读活动,就是想通过推介新疆主题图书,让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同时向世界讲好新疆故事。”
从坎儿井到喀什: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接力
随着驼铃声响起,来自阿克苏的2023级保育2班的阿依乃再尔·阿布都海力力带观众走进她的家乡——《龟兹奇妙之旅》的壁画世界:“看!这个飞天舞姿多美啊!”而来自吐鲁番的2023级营养与保健班的伊木然·吾甫尔用一张幼时随父母参观坎儿井的照片,“穿越”到《“地下长城”坎儿井》,生动演绎了坎儿井如何“让沙漠长出葡萄”,他还邀请老师和同学到他的家乡旅游、做客。
《小毛驴皮埃尔去喀什》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25岁的香港小伙阿Q(钟振翘)于2011年8月23日买下一头毛驴,取名皮埃尔,赶着毛驴车从库尔勒市出发,越过巴伦台,走过巴音布鲁克——全程约1400公里,历时75天,用镜头和笔记录了美丽的新疆、热情的新疆人,曾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
这些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精心打造的图书,不仅成为学生了解家乡的窗口,更化作文化自信的种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梅涛说道:“同学们是新疆故事的读者,更是新疆故事的讲述者,希望你们带着从图书中汲取的文化力量,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阅读寄语:在碎片化时代守住“深读”
兵团民族师范学校“课外阅读与写作兴趣小组”第二课堂负责老师刘煦说:“一年来,我们见证了孩子们从青涩、害羞到勇敢地站上舞台,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说出对家乡的爱,这就是阅读带来的力量。孩子们敢于突破自己,就是100分!”
据悉,此次捐赠的图书将入驻学校“第二课堂”,未来还将开展“我家乡的故事”创作大赛。正如兵团民族师范学校党委书记何忠语重心长的寄语:“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电子设备的普及,让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看似丰富便捷,实则容易让人迷失在信息的洪流中,难以静下心来进行深度思考。我们要学会在喧嚣中寻找宁静,在繁杂中坚守专注,回归阅读的本质,享受阅读带来的深度体验与精神滋养。”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 李萍 摄影:李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