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乌鲁木齐4月17日电(记者毛卫华) 4月17日零时,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北航站区经过周密筹备,正式进入转场试运行。这座由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的国际航空枢纽不仅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欧洲的“黄金门户”,还是推进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一港五中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点燃新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北航站区采用“主楼+三指廊”构型,建筑主体包含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其规模超过现有T1、T2、T3航站楼面积总和。北航站区以“丝路天山”为主题,屋面三个起伏造型呼应天山山脉轮廓,地面波浪形铺装演绎丝绸飘带神韵。
“北航站区主楼的设计采用侧窗形式在出发层,侧向天窗将柔和的光导入室内、将热挡在室外,结合可开启的屋顶侧窗,上下贯穿的中庭能够有效地起到拔风作用”。中建八局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北航站区总工程师麦麦提明·图尔迪买买提介绍,在避免沙尘堆积的同时实现自然光高效导入,使候机大厅在白昼无需密集照明即可获得充足光线。阳光洒落时,整个大厅光影流转,宛如西域古道的驼铃金光。“这不仅是机场,更是建筑艺术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麦麦提明·图尔迪买买提说。
该项目建设全过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多项创新技术创行业先河。建筑内利用本土植物打造绿色生态景观,航站楼实现室内微气候自主调节。同时,车库顶部结合覆土式景观,为车道旁繁忙的交通环境提供了“绿肺”。设计能耗较同类机场实际运行的碳减排强度降低20%,是首个对高填方低洼区域进行绿色设计的机场,荣膺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认证。
中建八局项目安装经理黄俊杰介绍:“项目运用智慧运维平台、覆盖全空间的机电设备网等智能化子系统,为机场能源管理、设备运维、旅客服务等提供全周期技术支撑。系统监控上千台空调机组和风机,根据人流密度自动调节风量和空气温度,实现航站楼全空间用能可视化;2875个智能SPD模块实时监测航站楼雷击情况;近七百台智能配电箱控制一万多个回路,实现“人来灯亮、人走灯暗”,大大降低能耗”。
在旅客服务功能优化方面,航站楼配置66处标准化公共洗手间,候机区座椅全部配备充电接口。值机区创新采用“人工+智能”双通道模式,配置168个值机柜台(含54个自助行李托运点),通过动线科学规划使值机效率提升40%。从自助托运到登机口的全流程服务体系,有效保障旅客出行效率与体验舒适度。
据介绍,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将达到最高等级4F,177个机位的站坪,可起降空客A380飞机,近期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5万吨,年飞机起降36.7万架次。终期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6300万人,货邮吞吐量75万吨,年飞机起降45.1万架次。
站在北航站区的观景平台远眺,跑道上一架架银鹰起降不息。这座现代化航空枢纽的投运,新疆作为“向西开放桥头堡”的战略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朱歆柯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