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州南部,穿越盖孜河谷的险峻山路,帕米尔高原的壮美画卷渐次展开。这里不仅是“万山之祖”昆仑与天山的交汇处,更藏着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的文旅明珠——白沙湖、喀拉库里湖与木吉火山。而守护这片秘境的第一道门户,是矗立在昆仑天险中的盖孜边境检查站。
盖孜河谷冰雪融化的流水
盖孜检查站:高原门户的守护与温度
随着冰雪的逐渐融化,帕米尔高原也迎来了春天。高原公路上的车辆日益增多,而在海拔2200米的盖孜边境检查站,警官们也正忙碌地检查着过往的车辆。这座被称为“反恐先锋站”“固边前哨站”的关卡,年均查验510万人次,是通往克州大峡谷景区的必经之路。在检查站荣誉墙上,“高原救助站”“服务示范站”的牌匾格外醒目——仅去年,民警与牧民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便处置泥石流、滑坡险情10余次,救助被困游客上百人。
盖孜边境检查站的展览馆
教导员赵彬介绍,随着克州旅游升温,检查站始终保持着“服务者”的角色:执勤亭常备氧气瓶、急救包;民警自学简单的外语和旅游指引;甚至为高原反应游客开辟临时休息室。“安全是旅游的底线,服务是发展的起点。”赵彬说。这份守护,让克州大峡谷的旅程多了一份安心。
盖孜边境检查站的外部
白沙湖:沙粒奏响的文旅变奏曲
翻越苏巴什达坂后,一片纯白世界撞入眼帘——长约1200米的白沙山如巨龙横卧,山脚下,36平方公里的白沙湖泛着钴蓝色的光。民间传说,这些沙粒是慕士塔格峰的冰川融水冲刷而下,冬季枯水期被狂风卷至山腰堆积而成。每当劲风掠过,沙山轰鸣如雷,“响沙山”之名由此传开。
白沙山与白沙湖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美丽画卷
如今,轰鸣声中多了另一种热闹。湖岸边,上百头头装饰彩绸的白牦牛在沙滩上格外靓丽,牧民们拖着镜子为游客调整拍照角度。“去年跟着哥哥学会手机摄影和修图,现在大家都喜欢拍‘天空之镜’效果,我还学会了用广角镜头拍摄。”作为白沙湖的本地人艾力艾科拜尔说。
白沙湖的本地人艾力艾科拜尔和他的牦牛合照
来自河北石家庄的游客黄霞正用手机和家人视频分享:“儿子你看,这湖水蓝得像假的一样,但它是真的会有波浪动起来哎”。 黄霞激动地向记者表示:“看到这么美的湖泊,心灵都觉得像是净化了一样。”
根据布伦口乡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白沙山白沙湖景区接待4.89万人次,收入80.86万元,同比2024年人数增长23%,收入增长100%;
喀拉库里湖:变色神湖与边疆精神的交响
继续南行,海拔3600米的喀拉库里湖(柯尔克孜语意为“黑湖”)静卧于慕士塔格峰脚下。湖水随光线变幻色彩,晨昏墨绿如翡翠,正午湛蓝似宝石。湖岸的观景台上,来自大连的刘娜夫妇正用望远镜寻找公格尔九别峰山腰的“天然党徽”——那是一处形似镰刀锤头的岩壁,被当地人视为“党徽映昆仑”的象征,这种信仰已融入克州文旅的血脉中。
景区旁“党徽映昆仑 铁骨铸忠诚”的标识牌
景区内,柯尔克孜族牧民牵着装扮华丽的骆驼供游客合影,毡房改造成的餐厅飘出烤包子的香气。“过去总觉得边疆遥远,现在发现它壮美又温暖。”来自河南的王飞说。
来自大连的刘娜夫妇在喀湖旁的合影
咯拉库里湖与公格尔九别峰
木吉火山:地质奇观点燃的产业星火
阿克陶县深处的木吉乡,有一片红色河谷中,散布着中国罕见的泥火山群——1500年前,地下气体裹挟泥浆喷涌,形成数百个蜂巢状的火山口。积水后的火山口呈现硫磺黄、孔雀蓝等色彩,被称为“帕米尔之眼”。
景区负责人买吾兰江·胡加阿布都拉向我们透露木吉火山口景区的转型:“这里的牧民们在木吉乡政府牵头下在景区开了有特色的星空民宿,游客们晚上住在这里可以看到美丽星空,民宿内会提供专门的新疆特色当地美食,也有为了迎接外地游客专门做的地方菜如火锅、四川菜”。更深远的变化是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层面:定期会举行的玛纳斯吟唱、篝火晚会,让史诗《玛纳斯》从古籍走向游客。
曾经的牧羊人赛甫拉•买买提说“以前我们主要靠放牧生活,现在旺季牵马一天能挣300多元”。
木吉火山口景区一处
根据阿克陶县文旅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县累计接待游客85.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3.09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87%和48.15%。其中,重点景区接待19.1万人次,收入229.3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0%、80%。杏花季活动期间,累计接待游客17.95万人次,实现文旅消费1874.8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8%和67.83%。
返程时,盖孜检查站的灯光再次划过车窗。赵彬发来信息:“检查站很快要在路边建一个奶茶休息室,以后游客长途通行累了,可以在这里喝茶休息,山上还要修建一个道观,以后这里要热闹起来了。”在返程途中,看到远处,公格尔雪峰的轮廓若隐若现。或许答案早已在克州的帕米尔高原写下: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敬畏自然、深耕文化、筑牢保障,便是文旅融合最坚实的路基。(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杨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