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柳、一抔土”——哈密举行2025年“植柳日”主题活动共植家国情怀

“一株柳、一抔土”——哈密举行2025年“植柳日”主题活动共植家国情怀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10 13:1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4月9日,以“共植左公柳,同铸中华魂”为主题的2025年哈密市左公柳“植柳日”活动在宗棠路凤凰台大营举行。此次活动由哈密市委宣传部、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联合主办,围绕“左公柳”文化符号,贯通历史文脉、生态保护与精神弘扬。

哈密以“植柳日”为载体,持续推动左公柳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此次活动以植柳为纽带,联动湖南岳阳、河南开封两地开展共植“左公柳”,搭建起一场跨越时空、三地联动的文化对话。

(图为哈密市2025年左公柳植柳日活动现场)

3月25日,湖南湘阴县柳庄迎来20株来自哈密的“第三代左公柳”幼苗。同期,河南开封林公堤上,666棵哈密左公柳与黄河本地柳并肩而立,延续林则徐与左宗棠的爱国精神。开封黄河第一河务局局长江浩介绍,未来将推动左公柳在中原的适应性培育,形成豫哈生态合作典范。

左柳怀乡,焦桐入疆。活动中,河南开封黄河河务局向哈密赠送6棵焦桐苗木,寓意“山河共济,家国同心”。

活动现场,河南知名画家刘建伟向哈密市左宗棠文化研究院捐赠油画作品《左公柳》,以丹青描绘百年柳魂;由哈密市关工委组织编绘的连环画《左公柳》正式首发,并赠予思政教师与学生代表,推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深入校园。现场还发布了“云植柳”二维码,公众可通过线上方式认养一株左公柳,实现文化传承与数字化实践的融合创新。哈密左宗棠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牛汝极表示,家国情怀始终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核心密码。将这种精神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城市记忆,让年轻一代在左公柳荫下读懂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

(图为活动现场,捐赠油画作品《左公柳》)

在家国长歌园内,各族群众共同种下68棵新柳,这些柳苗均由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技术人员,采集百年左公柳母本枝条扦插培育而成,寓意左宗棠68岁时驻节哈密、底定新疆的历史篇章。

(图为活动当日植柳现场)

(图为活动当日植柳现场)

哈密市作为左公柳的重要传承地,存有全国数量最多、状态最佳的左公柳群落。据了解,现存百年以上古柳逾两百株,树形优美,生机盎然,堪称天然“历史档案”。

(图为哈密市左公文化苑,部分现存百年以上的古柳)

岳阳市社科联委员、岳阳市湘阴县左宗棠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易小武提到,今天的植柳日活动和昨天签订的岳阳市与哈密市两地的合作协议,就是运用和转化边疆治理的研究成果,依托"左公柳"等文化符号创新传播载体,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与实践路径。

(图为哈密市2025年左公柳植柳日活动,“左公柳下丹青绘”)

当天,凤凰台大营广场全天开设“赶大营集市”,数十家商户及非遗传承人设展展销,涵盖哈密特色农产品、非遗手工艺、左公柳主题文创衍生品等。活动将左宗棠历史文化融入文旅业态,融入市民生活,更让市民在体验中感悟历史与生态的双重意蕴。

“哈密市以“植柳日”为载体,通过重现左宗棠植柳的历史记忆,系统构建“左公柳”这一凝结家国情怀的文化符号,以植柳实践唤醒公众对边疆治理历史的认知。”哈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哈密左宗棠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建军表示,“植柳日”活动以柳为媒,串联湘豫哈三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着力打造兼具生态价值与人文内涵的公共仪式,赓续历史文脉,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哈密经验”,未来,哈密将持续挖掘左宗棠文化内涵,持续打造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左宗棠历史文化品牌,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与样板。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朱歆柯穆)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