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这片广袤无垠的沙海,曾是风沙肆虐、生态脆弱的代名词。2025年新疆聚焦“攻坚战”“阻击战”增绿重点区域,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一圈、两区、三线”为主战场,以“扩边”为重点,进一步拓宽锁边绿色防护带宽度,巩固提升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成果。近日,记者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线的和田地区和田县、于田县、民丰县多个防风治沙点位,通过实地调研见证了当地在防风治沙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
和田县:群众治沙“绿富同兴”,沙地变身“聚宝盆”
和田县阿和公路西侧群众治沙点位,位于老兵路与阿和公路交叉口,治理面积1万亩,治理主体主要涉及巴格其镇、罕艾日克镇、拉依喀乡、布扎克乡等4个乡镇,群众190户。在政府引导下,群众广泛参与治沙,种植了沙枣、红柳等防风固沙树种,株行距因地制宜,既保证了生态效益,又兼顾了经济效益。
(和田县林草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杨生虎介绍沙地种植情况。李湘玥摄)
和田县林草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杨生虎介绍,当地针对“人多地少”的困境,创新推行“划地到村、承包到户、确权到人”模式,将沙地以30-50亩为单位分包给农户,并配套水电路基础设施。“农户只需承担土地平整和种苗费用,一亩地投入约1800元即可,未来可以持续创收。”目前,全县已有1322户参与治沙,治理面积达6.18万亩。种植生态经济林沙枣、开心果、红枣、红柳接种肉苁蓉等多元沙产业,将沙漠化治理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深度融合。
(农民艾克木·买提克然正在维修沙地上的滴灌管道。李湘玥摄)
农民艾克木·买提克然承包了50亩地种植大果沙枣。他告诉记者,政府有补贴支持,自己总共投入了11万元左右,预计2027年开始产出。他对大果沙枣的收入预期很高,后期还可以进行套种,增加收入。
这种“绿富同兴”的模式,不仅解决了造林治沙后续管护的持续性问题,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让群众在参与治沙的过程中实现了增收致富。
于田县:中药材试验田“探路”,沙漠里长出“绿色经济”
于田县万花园沙产业实验田,是当地生物治沙的重点区域之一。这里距离县城50公里,于田县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乔灌结合、乔药结合、灌药结合、林药间作”新模式。由于田县国资委下属国用企业投资350万,开发1000亩土地,试种37种中药材,周围铺设高立式沙障1.76千米,施有机肥(羊粪)共1750立方米,锯末450立方米。
(新疆阗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国英介绍中药材种植情况。李湘玥摄)
新疆阗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国英介绍,他们经过市场调研后,决定在防沙治沙的基础上,探索中药材种植新模式。公司与一家企业签订协议,由对方提供种子和技术,并在产出后进行收购。目前,实验田已种植银杏、榅桲、酸枣、大果沙枣等乔木,红柳、梭梭、白刺、四翅滨藜等灌木树种。
许国英表示,这种新型种植模式虽然面临夏天热干风等挑战,但他们希望通过1-2年的试种,找出适合于田本地种植的药材,逐步规模化推广种植,发挥本地药材优势,挖掘道地药材潜力,带动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
于田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江东辉介绍,于田县还举办了全国中药材市场展销会,成立了中药材交易市场,为后期的中药材种植和销售提供保障。同时,他们还计划聘请安徽的专家,全程跟踪从种植到管理再到采收的技术指导,确保实验田的成功。
阿热勒乡:玫瑰花开沙漠,党建引领“七仙女”模式
阿热勒七仙女防沙治沙标杆项目区位于万方机场、西和高速公路、若和铁路一带,属于重点设施保护区、绿洲风沙危害区。自“三北”工程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以来,于田县委坚定坚决执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不等不靠全力攻坚。
(沙地中种植的玫瑰花苗。 李湘玥摄)
项目区创新采用“1+N”种植模式,以沙漠玫瑰为主体,套种桃树、杏树、酸枣等经济作物。目前已完成2万亩核心区种植,其中90%的玫瑰花苗已成功扎根。“我们采用乔灌木结合的防护方式,在6米宽的种植带中间种玫瑰,两侧栽植防风乔木,有效抵御了夏季热风的侵害。”阿热勒乡党委书记蔡显富介绍道。2024年秋季至2025年春季,项目区还计划在东南部新增生物治沙面积1.8万亩。
为减轻农户负担,当地政府推出惠民政策,给予农户每年200元的管护补贴,连续补助三年。目前,沙漠玫瑰鲜花收购价达30元每公斤,亩产收益可达3000元,为当地群众开辟了一条生态致富的新路径。
民丰县:试验站与阻击区,科技支撑与产业融合
民丰县防沙治沙试验站位于后河坝沙漠阻击区,是民丰县防沙治沙的主战场。试验站占地面积800亩,分为管护站办公及研发区和日光温室产业区。目前,试验站正在开展中草药的试验试种工作,计划种植22种中草药,预计4月初完成试种。
(民丰县防沙治沙试验站种植作物介绍。 李湘玥摄)
民丰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贾磊介绍,试验站的主要目的是探寻适合本地治沙的土壤和气候生长的中草药,寻找市场需求量大、产出效率高的品种,为大规模的防沙治沙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试验站还承担着育苗区的功能,申请了国家乡土树种保护繁育项目,为今后的防沙治沙工作服务。
后河坝沙漠阻击区规划治理面积20万亩,分三期实施。一期工程3万亩已治理完成,二期工程5万亩正在实施,三期工程12万亩采取“工程治沙+生物治沙”的方式,按照“三不”模式(不修路、不拉电、不平整土地)进行治理。
贾磊表示,这种“工程治沙+生物治沙”的模式,既可以防风固沙、减少水分蒸发、涵养格内水分,提高苗木成活率,又可以通过发展林果业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项目还带动了民丰县芦苇收割产业,参与芦苇收割的农牧民人均增收7740元左右。
(民丰县后河坝“工程治沙+生物治沙”叠加治理区观景台。李湘玥摄)
和田地区通过群众治沙、沙产业实验、生态产业化等模式,积极探索防风治沙的新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实践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采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对防风治沙工作的热情和信心。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南疆的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未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将被更多的绿色所覆盖,沙漠也将从“沙害”变为“沙宝”,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李湘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