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我只是普通人做普通事,做好自己的角色。” 王晶晶说。
王晶晶,2016年入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以下简称:中石大),2022年就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雪松”计划;2024年获得克拉玛依市“油城名师”、“巾帼建国标兵”荣誉称号。
王晶晶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投身于教学改革的前沿;主持完成了省部级教改项目以及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科研项目。她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出色的胜任了教师的角色。
勤学博取 乐教善导
“作为教师,你的第一职责就是要站好你的讲台。”王晶晶语气坚定。她的教学目标非常简洁明确:就是让教学真正使学生受益。
学生感觉物理教材枯燥乏味,不愿意认真读,这也是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我很理解,现在信息大爆炸,视频几分钟就能讲清楚的东西,为什么要读教材,读上百页来获取知识?”她说,“所以要想我们的教学和学生在一条线上,必须花心思。”
她主张更新完善教材,使教材与时俱进、切实可行,并结合身边实例,辅助以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王晶晶注重课堂教学的逻辑性,保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领悟科学思维和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参与感、收获感。
她的授课经过精心设计,呈现得生动有趣;课后的作业她也亲自出题和批改,学生直呼:“想查答案都查不到,想糊弄一下也不行,必须自己动手算。”
王晶晶始终认为学生的思维更宽泛,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我觉得老师跟学生关系平等,大家要相互讨论,这种意识是很重要的。我只是起辅助性作用,在思想融合中互相增进,我同样收获很多。”
安其学,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认为她的课非常有趣,下课后也经常喜欢找她问问题。
“为什么说有趣呢?首先我觉得你自己得觉得有趣,你自己不觉得有趣,你的学生怎么觉得?”提到物理,王晶晶两眼发光,侃侃而谈。
她保持着对物理的热情与喜爱,并将自己眼中物理有趣的一面展现给学生。把浅显的道理与广泛的应用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简单现象里获得本质认识,从身边推广到宇宙太空,将物理的趣味传递给学生。
2024年王晶晶在给同学们上课
步履不停,勤于钻研,广泛学习。“要想给学生讲好一次课,就是一桶水里取一滴水,我们得先把自己装满。但是我觉得自己一直处于没满的状态,必须一直学。”
王晶晶在帮助学生提升的同时,也从未停止提升自己。怀揣着对知识的无限追求,她广泛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学术交流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量,拓宽自己的视野,努力“装满自己桶里的水”,将前沿与创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日常课堂,以完善自身教学。
2016年来与老教师传帮带学习大学物理理论课和实验课程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晶晶的教学成果优秀,所讲课程先后获得学校“院级品牌课”“百门优质课”,校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精品课”等称号。
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学生评教,有5门课多次进入前10%,真正做到了使学生受益。她以满腔热忱和专业素质服务于课堂,为学生成长成才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力量。
科研艰途 坚韧拓荒
王晶晶入职正是校区建设初期,各项工作都处于起步阶段。教学体系亟待完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等任务纷繁复杂。在教学等方面工作繁重的情况下,王晶晶依然坚持科研探索,寻求突破。
教学与科研任务相互交织,需要高效统筹安排;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实验设计与验证,每个环节都充满挑战。加之信息、科研技术与设备等资源的缺乏,限制了研究的深度与精度,她的科研之路困难重重。
离开了原先熟悉的团队及浓厚的学术氛围,那就重新组织再创。她以类太阳G型双星磁场活动为核心研究方向,凭借对科研的热忱、清晰的研究思路和极具前瞻性的科研规划,积极着手组建了一支由国内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在互帮互助、携手共进下,取得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
“科研突破的关键在哪里?就是在科研方向上必须要与时俱进,那就离不开广泛且深入的沟通交流。”王晶晶说。
为了获取一手科研信息,持续提升自身科研认知水平,她积极投身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频繁参与各类学术会议,分享研究成果与见解,汲取不同研究思路与方法的精华。
2024年8月赴泰国参加天体物理会议
2024年8月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物理教学研讨会议
她担任国际杂志审稿人,在严谨认真的审稿工作中,以客观、专业的眼光审视他人研究成果,既学习先进的研究理念与技术,又反思自身研究的不足,实现了科研能力与学术视野的双重拓展。
“讲台要站稳,科研也一定不能停。”王晶晶始终秉持这个理念。面对时间的紧迫,她合理规划、高效利用,成功主持完成了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公开发表了20余篇SCI论文。
其中所经历的困难艰辛、耗费的心思精力,只被她寥寥数语带过。她特别强调的是:每次参与对外科研交流活动,她都佩戴着标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的名牌。
“起初,外地人都不认识克拉玛依,问我们克拉玛依在哪?”她调侃道。后来随着参与交流活动的次数增多,大家逐渐知晓克拉玛依,了解到这座位于新疆的城市,并对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发展潜力产生兴趣。
科研工作的推进,不仅增长了个人的科研能力,更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宣传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同时也让克拉玛依这座城市在学术交流中被更多人所熟知,王晶晶感到由衷的高兴。
尽己所能 反哺社会
王晶晶从小就被亲情紧紧环绕,那些充满着日常琐碎的生活图景,父母的嘘寒问暖,亲人相聚的谈笑风生,构成了她曾经生活最温暖坚实的底色。从热闹温馨的家庭氛围中脱离,独自走入冷清广袤的西北大地,王晶晶必须割舍内心的情感羁绊,告别父母亲人。
几千公里的距离,有心无力的遥远。横亘在她与家人之间的——不仅是地理纬度的分隔,更是心理层面的落差。对家人缺少陪伴,王晶晶始终感到亏欠。
在无奈、心酸之余,王晶晶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她深知自己来到克拉玛依工作应承担的责任。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能风雨兼程。自己必须坐得起冷板凳。
“我没有那么伟大,我只是做好自己的角色。”她这样轻描淡写说道。
教学、科研以外,王晶晶心系社会,不断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活动。她担任了文理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普及科学知识,服务社会。
克拉玛依作为一座工业化城市,在文化发展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她积极参与“文化润疆”,让文化的种子在克拉玛依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增强克拉玛依这座工业化城市的文化影响力而奋斗。
2024年,王晶晶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克拉玛依市第七中学的科学副校长。她积极推进中学生进入大学物理实验室进行半定量测量,让中学生提前接触到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实验设备,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还促进了大中小学物理教学的“协同育人”。
2024年5月作为科普副校长组织第七中学赴大学物理实验室观察分析光谱及简单声速测量
王晶晶认为,一所学校的核心功能在于育人,让中小学生能够共享大学的设施和资源,实现大家共同发展,这也是学校履行社会责任、反哺社会的重要途径。
在她看来,教育不应是孤立的个体,而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打破界限,资源共享,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2024年10月绿雅中学科普基地参观讲解
“我们每个人都在感受克拉玛依的变化。克拉玛依现在居然经常会下雨了,甚至还在新修排水管道,这都是以前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啊!”谈及克拉玛依这些年的发展变化,王晶晶难掩欣慰之情。她强调:“我们在受惠于克拉玛依的同时,也一定要服务于克拉玛依。”
王晶晶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诠释教师的使命与价值,为这座城市注入自己的活力,以自身“微茫”,散发更大“能量”!
本文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重大教改课题《新文科理念下多语种国际传播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周丽 吴雨馨 尉清员 吕星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