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影舞姿 舞武融合 ——舞剧《咏春》的创新与传承

武影舞姿 舞武融合 ——舞剧《咏春》的创新与传承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2-24 20:4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一、舞动传承与时代精神

近日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与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出品,深圳歌剧舞剧院创排的舞剧《咏春》在乌鲁木齐演出。本剧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舞台艺术,采用双时空叙事手法,将20世纪50年代叶问与咏春堂的传奇故事与1985年深圳影业公司的现代篇章交织呈现。通过复古服装、低饱和色彩搭配、圆盘式旋转舞台和精心设计的灯光效果,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剧中融入咏春拳和香云纱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剧情,更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东方神韵。

(一)武而知止,以舞识武

咏春是中国武术流派之一,以“刚柔相济、止戈为武”的侠义风范著称。其创作初衷在于展现中国功夫的魅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编导韩真、周莉亚通过舞剧形式,将功夫巨星如黄飞鸿、叶问、李连杰等人物的英雄形象,以及中华武术精神以现代艺术手法进行演绎,不仅是对传统武术的现代艺术表达,也是对传统英雄形象在新时代的重新定义。它以创新的艺术手法,将舞美、灯光、电影与武术和舞蹈相结合,展现舞蹈艺术的包容性和综合性。在舞剧中,大春、永成、72家房客、猪肉荣等人物形象鲜明,跃然舞台之上,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和致敬。

(二)光影咏春,英雄辉映

剧中,无论是历史时空里扶弱小、扬正气的“叶问”或是现实时空中拼搏努力的“追梦人”,都是观众眼中的英雄,是时代的楷模。尤其是剧中各大门派宗师对决后,携手向前共同弘扬中华武学,体现了“和合之美”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正如首都体育学院余梦露老师所述“该剧在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武舞融合审美体验之时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教育和精神洗礼,是彰显着中华文化,带有强烈时代印记和气质并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风采的又一标杆性文艺精品。”“大春”作为舞剧中的“灯爷”,其理想与叶问的理想相呼应,象征着对光的追求与理想的坚持,也辉映着万千在社会拼搏奋斗的勇士。

二、岭南武术文化与舞蹈的结合

(一)武舞同道,源流并茂

从原始时期的岩画可以印证舞蹈与武术具有同源性。舞蹈不仅是情感的表达,也是强身健体的一种方式。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陶唐氏时期,因洪水导致民气郁阏,筋骨瑟缩,故作“阴康式之乐”以宣导之,体现舞蹈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健身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与武术逐渐分化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舞蹈趋向于审美表达,而武术则更多地被用于强身健体。舞剧《咏春》正是在这一历史脉络中,以新颖的形式融合舞蹈、武术等元素,在舞台上张弛有度,融合呈现,既有舞蹈的流畅柔顺,又有武术的威猛雄浑,在弘扬武术人物的同时,体现出舞蹈与武术在当代文化中的新发展。

(二)舞武同源,沿古创新

《咏春》所体现的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包含健身价值、修心价值、文化价值等多个方面,也是深层次的。它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激励人们不断前行、追求卓越的强大精神力量。该舞剧将岭南武术文化与舞蹈艺术巧妙融合,通过深入挖掘岭南武术的精髓,特别是咏春拳的实战技巧和哲学思想,将其典型动作和招式如“日字冲拳”“摊手”“膀手”等融入舞蹈中,既展现武术的力量感和节奏感,又赋予舞蹈独特的流畅性和连贯性。舞者们以精准的身体控制,将咏春拳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武舞相融的艺术效果。舞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用当代舞蹈语言活化传统武术,使之在新时代的审美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这种融合彰显南派武术的文化底蕴,同时为岭南舞蹈的编创特征和元素注入新的活力。

三、时光交织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双时空与双非遗

在这部匠心独运的舞剧中,编导巧妙地采用双时空叙事技巧,将20世纪50年代叶问与咏春堂的传奇故事和1985年深圳影业公司的近代篇章,巧妙地编织在同一舞台框架之下,展现跨越时代的对话。服装造型精准复刻50年代香港的风貌,低饱和的色彩搭配不仅还原浓厚的港风,也赋予视觉以复古的韵味。舞美设计中的圆盘式旋转舞台,辅以精心设计的灯光效果,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剧中灯光师学习模仿叶问练习木人桩的双人舞,借助具有典型符号意义的木人桩道具,叶问和灯光师展开一段武之舞的表演,将跨越时空的两代人的神交表达得淋漓尽致。

咏春拳和香云纱——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剧情的层次,也是对中华文化珍宝的艺术解读、传承与推广。舞剧《咏春》中女子群舞香云纱部分,女子头戴斗笠,身穿红云纱,赤足走过温润的泥土,手中红云纱的悠长绵延出河泥的芳香,既展示了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又融入了香云纱古老天然的染制过程。传统非遗文化技艺与现代舞台艺术相融合,以现代声光技艺展示传统文化技艺、诠释和解读民族文化精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全新的活力。

(二)处处是武林,人人皆咏春

在舞剧的开篇,叶问的形象尤为引人注目:一手紧握着半袋米的米袋,一手执着咏春堂的牌匾。这半袋米不仅是他生活的写照,更是他理想与现实交织的象征。米袋的重量,既承载着生活的艰辛,也孕育着希望和喜悦。正如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社会中奋斗的中年力量,他们在工作、家庭与个人理想之间寻求平衡,体现生活的丰富且复杂。香云纱不仅作为舞者的服装面料,更是艺术表现的一部分,与景和道具共同构成整场剧的美学基础。编导巧妙地将生活化的动作融入舞蹈,如将斗笠比作妇女背上的婴儿,这样的细节让艺术更贴近生活,更易与观众的共鸣。伴随着身怀咏春绝技的叶师傅从立足到被认可、继而得以将咏春拳法发扬光大而传承至今的艰辛历程;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幕后工作者也从年少初入行时经历彷徨、沮丧、怀疑,直至在困境中不忘初心,走过了平凡而坚定的人生。嵌入的人物与穿插在语境中具有精神价值的叙说让“咏春”故事生发出更具普适价值和意义,伟大和平凡的博弈始终是人生的主题。正是这些生活中的英雄,构成社会的武林,他们的故事,是舞剧的灵魂,也是我们共同的传奇。

  • 结语

舞剧《咏春》成功地将传统武术与现代舞蹈艺术相融合,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咏春》的创作和演出,体现年轻一代对非遗传承的热爱与责任,他们在新时代中重新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使得古老的艺术焕发新活力,并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联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和艺术创新的无限可能。(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杨林 李唐)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