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拉尔:冬小麦+复播玉米周年产量创新疆高产纪录

新疆阿拉尔:冬小麦+复播玉米周年产量创新疆高产纪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1-19 10:1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经过专家组认定,并给出一致意见,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二团新井子镇麦后复播玉米百亩示范田经测产,平均亩产达到1027.58公斤……”测产专家组在宣布结果时说。

二团新井子镇冬小麦“矮密早”+复播玉米测产地块。林国强 摄

11月15日,新疆兵团农业农村局组织塔里木大学、石河子大学、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第四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对新疆农垦科学院联合第一师阿拉尔市农业农村局、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在第一师阿拉尔市二团新井子镇创建的麦后复播玉米百亩示范田进行实收测产,复播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027.58公斤,算上第一茬冬小麦821公斤产量,周年亩产达1848.58公斤,该产量实现了新疆麦后复播玉米新突破,成为新疆目前最高纪录。

现场进行玉米水分测定。林国强 摄

专家组根据《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在二团新井子镇三连135亩麦后玉米地里,随机抽取代表性7个样点,分组进行实打实收,通过地块量尺、采收称重、测定籽粒含水量等程序,最终测定实收籽粒总鲜重907.45公斤,籽粒平均含水率31.8%,按照国家标准含水率14%折算,平均亩产1027.58公斤。

“相比于全国其他‘一年两熟’麦区,新疆南部区域积温能满足冬小麦和玉米生长,必须抓住‘早’这个关键因素,才能‘抢’出更多时间,提高积温利用率。”测产专家组成员、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农学系副主任潘振远说,“当前兵团正紧紧围绕‘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能力,探索出更多‘一年两熟’‘一年两茬’等适宜种植模式,有力推动粮食产能提升。”

即将收获的复播玉米。林国强 摄

“没想到在6月收完冬小麦后,直接复播种植玉米,到了年底还能获得这么高的产量,真的挺不错。”从事种植业30多年的二团新井子镇三连职工张培福看到自己管理的这块农田的测产结果喜笑颜开。他告诉记者,从播种、管理到最后收获,全程都有农技人员现场进行指导。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明确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在大面积提高单产上。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兵团全面开展高产创建工作,落细落实关键措施,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保障粮食生产,在2024年首次提出粮食高产创建“2吨田”示范建设目标,并在第一师阿拉尔市3个团镇建立了1.1万亩示范田,分步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创建。

与此同时,在两茬作物全周期积温有限情况下,冲刺“2吨田”目标,“藏粮于技”成为关键环节。第一师阿拉尔市与新疆农垦科学院联合建立了冬小麦“矮密早”+复播作物高产示范基地,集成优选品种、北斗导航、矮化密植、精准化控、麦后免耕、农机农艺配套、干播湿出、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农业技术,破解了麦后复播作物积温有限、免耕机械不配套、低损收获机械缺乏等多个农业技术难题。

“我们持续发挥科研院所的作用,利用资源优势,组建作物、农机、水肥、植保、技术推广等团队联合攻关,为创建师、团的农田因地制宜,制定高产创建技术方案,并将成熟的模式和技术体系从试验田、专家田平移到相同区域的大田中去。”新疆农垦科学院党委书记魏建军介绍说。

“从麦后复播玉米实收测产结果来看,兵团冬小麦‘矮密早’+复播玉米高产种植模式逐步成熟,已具备大面积推广条件。”兵团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胡建国说,农业部门、科研院所也将根据部署安排,有序扩大“冬小麦+复播作物”试点规模,加快融合农机、农艺新技术、新模式,助力兵团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林国强)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