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狄马加长诗的民族性探究

吉狄马加长诗的民族性探究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0-20 17:2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彝族诗人吉狄马加长诗《我,雪豹……》《致马雅可夫斯基》《不朽者》《大河》所构建的民族志诗歌话语,突破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新诗的主流写作局限性,为新时期中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在新世纪前后,吉狄马加创作的《安魂与祈祷》《回望二十世纪》《鹰的诞生与死亡》《裂开的星球》《迟到的挽歌》等多首长诗从书写边地文明出发,进而书写中华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再到书写文明交流互鉴,质朴而深邃、个性且极富张力的文学表达彰显出民族史诗的气概。

吉狄马加诗论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上升为追求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更是为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有着鲜明的担当意识。在写给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中,就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因为你——诗歌从此/不仅仅只代表一个人,它要为/更多人祈求同情、怜悯和保护/无产者的声音和母亲悄声的哭泣/才有可能不会被异化的浪潮淹没”。他的诗歌绝不仅仅是为了“个体”和“自我”,在《裂开的星球》这首长诗中,诗人有着高度自觉的对灾难之后诗歌写作伦理的本体论反思,正如对诗人巴列霍的赞颂:“在此时,人类只有携手合作/才能跨过这道最黑暗的峡谷。”吉狄马加在长诗中呼唤一种与人类命运相连的写作:“一个诗人除了有责任抒写个人的喜怒哀乐和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之外,还应该对这个时代甚至人类的整体命运有及时和有效的把握与反映,应该能够具有精神引领作用和思想的提升能力。”

诗人从民族文明的本源出发,深切关注当下的现实,并展望辽阔的历史远景。他不仅具有见证历史与现实的鲜明的介入意识,还具有丰沛的想象力。在《火焰上的辩词》之中,诗人写道:“我:我将返回源头/河流的静脉发出/子宫白色的光/鹰翅的羽毛悬垂于/天宇寂静的门户/将神枝插满大地/星象隐秘循环往复。”在抒情语言的高度锤炼中呈现一种精神返乡的高远维度,返回文明本源的时间之乡,从而弥合海德格尔所说的天地神人之间的裂隙。同时,在对文明本源的探索中,表达对当代社会深邃的思考。正如《我·雪豹……》中指出的那样,“当我从祖先千年的记忆中醒来/神授的语言,将把我的双唇/变成道具,那父子连名的传统/在今天,已成为反对一切强权的武器”。在诗歌中,诗人激活古老的传统,将民族传统进行“现代转换”。在《裂开的星球》中,他写道:“我在20年前就看见过一只鸟,在城市耸立的黑色烟囱上坠地而亡。”在尔后的诗篇中,诗人用其出色的诗句见证了一幅幅宰制生态文明的景观:“从刚果到马来西亚森林对野生动物的猎杀,无论离得多远,都能听见敲碎颅脑的声音。”在《裂开的星球》中,吉狄马加不仅重审二十世纪的历史暴力,更试图见证后冷战的当代现实,反思“历史终结”的现代性神话,重新激活马克思的精神遗产。事实上,早在《回望二十世纪》中,吉狄马加已经对“二十世纪”的历史有所反思与回顾,“二十世纪/你让一部分人欢呼和平的时候/却让另一部分人的两眼布满仇恨的/影子。”在《致马雅可夫斯基》中:“21世纪的今天,不用我们举证/那些失去传统、历史以及生活方式的人们/是艾滋病与毒品共同构成的双重的灾难/毫无疑问,这绝不仅仅是个体的不幸/而是整个人类面临的生死存亡的危机”。诗人以更为深邃的历史意识与宏大的历史视野带领读者重返二十世纪的浮沉,重新审视导致世界灾难的历史根源。

吉狄马加的长诗,不仅试图运用文明本源疗愈历史创伤,还试图用文明本源展望历史远景。他的长诗贯穿历史、当下、未来,体现一种鲜明的“当代性”,用宏大的抒情声音体现出一种“文学的想象力”。在乌托邦精神的指引下,诗人描绘了一幅“相信未来”的历史远景。他虽自言“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仍旧执着地坚信,只要人类能够联合起来,放下偏见和歧视,“这个世界将会被改变/温暖的风还会吹过大地的腹部/母亲和孩子还在那里嬉戏/大海的蓝色还会随梦一起升起/在子夜成为星辰的爱巢”。诗人在见证历史现实的同时,并不沉溺于渲染黑暗与绝望,而是以高远的灵魂维度昭示着崇高的精神与拯救的可能,“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总的来说,吉狄马加的长诗写作不仅以见证的姿态保卫了历史与现实主义的尊严,更以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以其独特的形式,呈现独特的中国文艺现代性。【该文系新疆大学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培育项目暨中国文艺评论(新疆大学)基地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徐少伟 聂楠)

作者简介:

徐少伟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讲师

聂楠 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齐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