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9月27日电(记者毛卫华)全球互联互享的格局虽然为跨国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但同时也催生了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必要性,这成为有效打击犯罪、深化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关键路径。无论是从全球视野审视中国,还是从中国视角洞察全球,法治始终与开放同行,随着对外开放的大门不断拓宽,涉外法治建设亦需相应跟进,法治成为营造优良营商环境的基石。无论是区域经济协作、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还是跨境投资和贸易活动,都亟需法治的坚强护盾。
(图为专题研讨会现场 马倩妮摄)
在“中国-中亚国家最高法院院长会议”专题研讨会上,各国最高法院院长与法官们针对多个热点专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分享了各国在司法领域的宝贵经验和创新做法,同时针对普遍关注的跨国法治议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解决策略与建议。
完善跨境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强化“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跨境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专题研讨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第三巡回法庭庭长王淑梅表示,在过去三十余载,中国与中亚国家秉持相互尊重、睦邻友好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合作机制的深化,经贸与投资合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实现全覆盖,为下一个中国-中亚关系的“黄金30年”奠定了坚实基础。公正高效解决跨境民商事纠纷,对于平等保护各国当事人合法权益、推动国际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涉外商事审判机制,打造一个高效的跨境商事争议处理体系。中国作为“创新试验田”,善于运用调解方式解决跨境商事纠纷,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有机衔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模式。着力营造“仲裁友好型”司法环境,促进国际商事仲裁高质量发展。同时,不断深化国际司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助力跨境商事争议的多元化解决形成“国际共识”。
中国法院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断加强国际司法协助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国际司法协助良性互动。王淑梅介绍,中国法院先后与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司法机构、20 多个国际或区域性组织建立友好交往关系,签署 70 多份合作协议及备忘录。
2013 年以来,中国法院审结申请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民商事判决案件 8000 余件,涉及 40 余个国家。期待与中亚各国司法机构互学互鉴,共同丰富跨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为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法治动能。
开“国际良方”促进全球善治
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法律体系各具特色,彼此间存在显著差异。然而,为了营造一个长治久安、经济蓬勃的理想环境,中国与中亚各国携手,共同筑起坚实的国际法治屏障,确保“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得以顺畅推进。
在关于“打击暴恐、毒品、腐败、网络犯罪等涉及的法律适用问题和跨国司法合作”的专题研讨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大法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迪里夏提·沙依木介绍了新疆法院依法严惩暴恐犯罪、系统源头治毒禁毒、惩治腐败、打击网络犯罪方面的主要做法。他表示,暴恐、毒品、腐败、网络犯罪均呈现出“隐蔽化、复杂化、跨境化”等特点,依法防范、精准打击是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新疆法院将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力指导下,同各方深化务实合作,进一步提升刑事司法协助、打击跨国犯罪等方面的沟通协作,共同应对跨国跨境犯罪新趋势新挑战,共同惩治和预防跨国犯罪,共同为维护本地区安全与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吉尔吉斯共和国奥什州法院副院长阿扎马特·朱马古洛夫介绍,吉尔吉斯共和国积极参与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打击恐怖主义的法律依据包括《吉尔吉斯共和国宪法》、2022年7月4日第 55 号法令《吉尔吉斯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其他相关法规以及吉尔吉斯共和国加入且已生效的打击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国际条约。
阿扎马特·朱马古洛夫表示,在吉尔吉斯共和国,政府部门、民间机构及商业领域对腐败问题的重视程度正日益提升。腐败现象让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为此,要求我们制定全面性的国家反腐败政策,使其成为凝聚政府机关和民间社会共识的手段。
携手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强化全球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司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法院秉承新时代环境司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预防为主,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司法保护职能作用;深化司法改革,扎实推进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建设,形成覆盖面最广、体系最完整的生态环境审判体系;坚持依法保护,不断完善环境资源法律适用规则;加强区域司法协同,立足司法审判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在“加强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的专题研讨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万明表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使命。中国法院致力于深化国际环境司法交流合作,推进司法经验、司法成果交流互鉴,为全球环境司法保护贡献中国司法方案。中国法院愿不断深化同与会各国在环境司法领域的国际合作,携手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司法智慧和力量。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最高法院法官艾尔扎·沙姆苏蒂诺娃表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互动议题,已由抽象的理论探讨转化为紧迫的现实挑战,其妥善解决与否,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命运和未来。
艾尔扎·沙姆苏蒂诺娃介绍,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司法保护被确立为基础内容之一,明文规定:“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我们,乌兹别克斯坦人民,一致决心保护和丰富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宪法中还包括“国家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采取措施改善、恢复和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规范。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提出的《2017-2021年国家发展五大优先方向行动战略》,及其实施框架采取的防止生态破坏问题的措施,奠定了有力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
数字化赋能 保障“公正与效率”
“一带一路”并非单一主体的独奏,而是一场众多参与者共同演出的宏大合唱。在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征途上,每一个共建国家均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及受益者。司法数字化建设成为各国法律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也是共同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确保行稳致远的有效举措。现阶段,中国与中亚各国正积极致力于推动司法现代化。
在“信息化建设助力司法公正与效率”的专题研讨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大法官、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贾宇介绍了上海法院充分发挥大数据辅助审判执行、便利当事人诉讼和促进社会治理的作用,运用数字思维和现代科技赋能司法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一年多以来,上海数字法院建设以突出数据核心作用、法官自主地位、场景全域共享为特点,对内智能辅助办案、全程质量监督,对外升级诉讼服务、参与社会治理。一是数字赋能司法办案提质增效,把适法统一规则、类案信息协同等应用场景嵌入系统,为法官办案提供智能支持。二是构建全流程在线诉讼服务体系,研发数字化便民应用模型,为当事人解纷提供智能辅助。三是深挖司法大数据背后的社会治理问题,运用数字化手段,形成大数据决策报告,为社会治理问题解决提供智能支撑。
贾宇表示,数字化为司法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上海法院将认真学习借鉴会议经验,积极转化会议成果,持续深化数字法院建设,促推司法现代化水平提升。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法院行政部部长纳伊尔•阿克梅特扎基洛夫分享了“司法数字化的前景与新技术在法庭程序中的应用”。他表示,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不会取代法官,但将成为提高司法判决质量和统一性的重要工具。首次召开的“中国-中亚最高法院院长会议”是加强各国在司法数字化领域合作的重要一步,共同讨论和经验交流将为所有与会者带来丰硕成果。
(中国日报新疆站记者毛卫华|马倩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