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9月22日五家渠市电 9月21日,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芳草湖农场文化中心,舞台上迷糊戏表演引人入胜,老人、小孩有弹、有跳、有唱,欢快动听的乐曲伴着诙谐幽默的戏词,赢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
穆合丽赛·扎伊尔和苏买亚·亚森在表演迷糊戏
在众多表演者中,穆合丽赛·扎伊尔和苏买亚·亚森格外卖劲,她们是芳草湖官地小学的五年级学生。
穆合丽赛·扎依尔今年10岁,苏买亚·亚森11岁。“我俩学习迷糊戏已经两年了,我非常喜欢迷糊戏,能唱能跳,能发挥我的唱歌跳舞天赋。还有专门的老师到学校教我们,我们还有机会外出表演。”穆合丽赛·扎依尔说,“给大家表演让我有满满的荣誉感,我以后会坚持下去,既成为我的爱好,也把它继承下去。”
穆合丽赛·扎依尔在表演迷糊戏
官地小学校长李志凯介绍,学校建了迷糊戏实践基地,有15名学生加入迷糊戏剧团,每周五有专门的老师过来免费教他们,迷糊戏既能唱又能跳,对孩子们兴趣爱好是很好的培养。
据了解,眉户又称“迷胡”、“曲子”、“清曲”,原流传于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大约19世纪中期随陕甘地区的逃荒者和移民流入新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成为深受新疆兵团人民喜爱的一个戏曲剧种,在当地称为“迷糊戏”,主要流传于兵团五家渠市、芳草湖、新湖、奇台垦区等地。
关于眉户(迷糊戏)的起源有两说,一说它源出陕西的眉县、户县,因地而得名;一说它源出陕西的华阴、华县,因曲调悦耳动听而被称为迷人的戏,简称“迷戏”,俗称“迷胡”。2008年,迷糊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迷糊戏是在民歌连唱的基础上由地摊说唱逐渐过渡到舞台演出的,它主要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仍保留地摊演唱的曲艺形式,唱本多系折子戏,一唱到底,很少说白;另一种采用舞台演出形式,有白有唱有表演,曲牌的选用比较自由。迷糊戏是特色鲜明的地方戏曲剧种,曲调丰富,流传区域广,在我国戏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狄光照今年68岁,是新疆迷糊戏第五代传承人,从小耳濡目染的狄光照,17 岁就已经是该场迷糊戏班的台柱子。“先人不在了,烟囱还要冒烟;先人不在了,三弦还要弹奏。”狄光照说。在他看来,迷糊戏不仅是祖辈留下的一门手艺,更是一曲余韵悠长的乡愁,“如今这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更要把它传承发扬光大。”
迷糊戏唱腔相似于秦腔,融合了来自五湖四海内地各流派演唱的技法。曲还是原来的曲,调还是原来的调,词却有所变化。迷糊戏紧跟时代步伐,把党的好政策、兵团的大变化、职工群众的好生活写进了唱词里,通过老戏新唱,唱出了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期望。
“这几年,师市多次在农场举办迷糊戏骨干培训班,从迷糊戏的舞台艺术、角色搭配、发音技巧、台步走法、乐器协调等进行现场教学,培养了多名专业演员。”芳草湖农场迷糊戏剧团团长高飞元介绍,我们剧团有24人,由各年龄段人组成,小学生有15人,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10岁,“迷糊戏不但好听,还是一种文化传承,年轻学生的加入让我看到了传承的希望。”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 毛卫华|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