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与重逢:观<父亲在远方>有感》

《追寻与重逢:观<父亲在远方>有感》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9-12 09:4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电影《父亲在远方》以一段跨越时空的深情旅程,缓缓拉开了序幕,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关于奉献、坚守与爱的感人故事之中。影片以全国道德模范姜万富的真实事迹为蓝本,细腻地描绘了一位上海知青如何在遥远的昆仑山区,用四十余年的光阴,书写了医者仁心的不朽篇章。

1966年,年仅17岁的姜万富响应国家号召,踏上了支援新疆的征途,这一去,便是半生的坚守与奉献。影片通过一系列富有年代感的画面,将观众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人不由自主地随着姜万富的脚步,踏上那段充满挑战与温情的旅程。整整四十余年,姜万富骑着牦牛、毛驴,穿行在昆仑山区的沟沟坎坎,为当地各族牧民送去健康与希望。每一次的巡诊,每一次的手术,都凝聚着他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情厚谊。而影片的另一条线索,则是姜万富的女儿姜欣,她遵母亲的嘱咐,要把父亲姜万富的骨灰埋在他曾经工作过的昆仑山上。于是她一路追寻父亲的足迹,逐渐理解了父亲为何选择留在这片遥远的土地上,以及那份超越生死的情义与责任。电影《父亲在远方》不仅是一部讲述个人命运与国家情怀的电影,更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人间大爱的佳作。它承载了多重主题和情感力量,令人动容。

一、多重主题

1.无私奉献与坚守:

电影通过姜万富的一生,展现了他在边疆地区无私奉献、坚守初心的崇高精神。姜万富从上海来到昆仑山脚下的叶城二牧场,为当地牧民行医送药43年,成功实施了2000多例手术,这种对医疗事业的执着和坚守,是影片的核心主题之一。

2.情义与责任:

影片中,姜万富与新疆各族群众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义,他不仅是他们的医生,更是他们的朋友和亲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姜万富选择了留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情义无价”。这种情义不仅体现在他对患者的救治上,也体现在他对新疆、对昆仑山、对叶城二牧场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情厚谊上。

3.代际理解与传承:

通过女儿姜欣的视角,影片展现了年轻一代对父辈行为的理解和认同过程。姜欣从最初对父亲的不解,到逐渐理解并认同父亲的选择,这一转变过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体现,也是代际间情感与价值观的传承。影片借此传递了对父辈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仰和传承。

4.民族团结与和谐:

影片还展现了姜万富与新疆各族群众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壮丽画卷,弘扬了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主题。姜万富不仅为汉族群众服务,也为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群众送医送药,赢得了各族群众的尊敬和爱戴。这种跨越民族界限的友谊与合作,是影片传递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二、情感力量

1.亲情的温暖与感动:

影片中,姜万富与妻子、女儿之间的亲情故事令人动容。无论是姜万富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还是女儿对父亲的理解和认同,都充满了亲情的温暖和感动。这种情感力量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深受触动。

2.英雄主义的悲壮与崇高:

姜万富的一生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悲壮与崇高。他多次遭遇生命危险,却始终坚守岗位、无私奉献。这种精神境界的升华让观众感受到了英雄主义的震撼和力量。

3.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影片中,姜万富对每一个生命都充满了尊重和敬畏。他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希望和重生。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让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宝贵,也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

电影《父亲在远方》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体现出独特且富有层次感的叙事结构:

一、双线叙事结构

影片采用了双线叙事结构,这是其叙事结构中的一大亮点。一方面,通过女儿姜欣的视角来展开叙述,带领观众走进她父亲姜万富的过往与现在;另一方面,直接呈现姜万富在昆仑山区救助当地各族群众的感人故事。这种双线交织的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人生选择。

二、现实与回忆的交织

在影片中,现实与回忆的交织是叙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儿姜欣在重走父亲走过的路的过程中,不断回忆起父亲在边疆的点点滴滴。这些回忆片段不仅补充了故事的背景信息,还深化了观众对姜万富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现实与回忆的交织,使得影片的叙事更加流畅自然,也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三、情感与奉献的并重

影片在叙事过程中,始终将情感与奉献作为两条并行的主线。一方面,通过姜万富与女儿之间的情感故事,展现了亲情的温暖与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姜万富在昆仑山区救助当地各族群众的感人事迹,彰显了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这种情感与奉献并重的叙事方式,使得影片在传递人间真情的同时,也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纪实手法与浪漫情怀的结合

影片在叙事手法上,巧妙地结合了纪实手法与浪漫情怀。纪实手法使得影片更加贴近现实,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姜万富在边疆的真实生活状态;而浪漫情怀的加入,则为影片增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动人心弦。这种纪实与浪漫的结合,使得影片在叙事上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五、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

影片在叙事过程中,注重对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无论是主人公姜万富还是女儿姜欣,都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情节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姜万富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以及对家人的深深牵挂;姜欣的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认同父亲的过程,都使得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电影《父亲在远方》在讲述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的同时,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它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巧妙设计,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边疆世界:

一、视觉特色

1.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融合

电影《父亲在远方》大量展现了新疆的自然风光,如广袤的戈壁沙漠、明媚的阳光、巍峨的昆仑山,奔腾的河流等,这些场景不仅为影片增添了视觉美感,也深刻反映了主人公所处的自然环境。这种视觉呈现方式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增强影片的代入感。同时,影片还巧妙地融入了人文景观,如昆仑山牧区的牧民生活、医疗救治场景等,这些元素与自然风光相互映衬,共同构建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边疆世界。

2.镜头语言的运用

影片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颇具匠心,通过特写、远景等不同的镜头手法,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例如,通过特写镜头展现父亲姜万富眼中的泪水,传达出他内心的情感波动;通过远景镜头展现父女二人远隔千里的画面,营造出一种距离感和思念之情。影片还巧妙地运用了回忆与现实的交织手法,通过镜头切换将不同时空的场景串联起来,使得故事叙述更加流畅自然。

3.色彩与光影的搭配

影片在色彩和光影的搭配上也下足了功夫,通过不同的色彩和光影效果来营造不同的氛围和情感。例如,在展现新疆的自然风光时,采用明亮而温暖的色调来突出其壮美与和谐;在展现医疗救治场景时,则多采用灰色调、冷色调来营造一种紧张而庄重的氛围。

二、听觉特色

1.音效设计

影片的音效设计非常出色,通过逼真的环境音效和恰到好处的配乐来增强观众的沉浸感。例如,在展现边疆自然风光时,配以悠扬的草原音乐或风声、鸟鸣等自然音效,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在医疗救治场景中,则通过紧张的音效来营造一种紧迫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主人公姜万富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2.配乐选择

影片的配乐选择也非常考究,通过不同风格的音乐来烘托不同的情感和氛围。例如,在展现主人公姜万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时,采用庄重而激昂的音乐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赞美;在展现父女之间的深厚情感时,则采用温柔而深情的音乐来传达他们之间的牵挂和思念。

电影《父亲在远方》不仅使观众被一段跨越时空的亲情故事深深触动,更在心灵的土壤中种下了关于理解、牺牲与追寻的种子。影片以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关于爱与成长的温馨画卷,让观众在泪水与微笑中重新审视了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父子情深。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封写给所有在人生旅途中奔波、寻找与回望的旅人的信,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应忘记来时的路,以及那个永远在远方默默守望的身影。它教会我们,真正的远方,不在于地理上的距离,而在于心灵的契合与相互的理解。正如影片原型人物姜万富所说的:“人活着就应该有理想、有追求、有为社会做点什么的精神,能做到就值,这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我为我的一生能有昆仑山的经历感到自豪。”愿我们都能像影片中的主人公姜万富一样,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同时也不忘回望,珍惜那些给予我们力量与温暖的人们。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马小迪)

(作者:新疆艺术学院教授马小迪)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