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逐日看新疆|哈密市正在乘“风”远航 储“风”生金

追风逐日看新疆|哈密市正在乘“风”远航 储“风”生金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8-27 14:3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哈密市8月27日电(记者毛卫华 李佳颖)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风电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能源结构意义重大,在新疆哈密市,昔日让人头疼的大风“刮出”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路线。

当前,风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力的深度去碳化进程,正日益成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战略的重要驱动力。与此同时,哈密市的储能产业亦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中船科技旗下中船风电哈密百万千瓦风储一体化项目由中船风电和哈密国投联合开发,项目占地面积约231平方公里,是目前新疆单体装机规模最大的风储一体化项目,也是中国船舶集团与当地国有企业联合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项目,在建设质效、并网模式上均发挥了强有力的示范引领作用。

多能互补,“储”也是重要一环,哈密市的风储项目在“智能输出”与“本地消纳”上实现“两手抓”,成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新高地”。3月28日首台风机并网到8月25日,累计发电7.5亿千瓦时。机组每天满发发电2400万千瓦时,全年可贡献清洁能源发电约30亿千瓦时。储能电站一次充放电达120万千瓦时,相当于5万千瓦风电场全天满发所产生的电量,可同时满足当地80万户居民同时用电一天。一个大型“充电宝”伫立东疆,他不仅有利于弥补新能源存在的间歇性、波动性短板,更是有着“电力粮仓”之称。

通过产业带动激发区域发展新动能,以共建共享为目标促进区域服务提质增容,一直以来,中船风电始终坚持把因地制宜定制开发方案作为融入各地绿色发展的金字招牌,该项目正是这一开发理念的集中体现。紧密贴合实际的风储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和精准匹配当地资源条件的风电机组及配套储能装备为项目高质量运维打下了坚实基础。中船风电与地方同发展跃上储能产业新高地,哈密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与企业发展也不谋而合,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推动新疆风光大区加快迈向风光强区。

随着新疆风电、光伏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新型储能需求空间迅速打开,储能产业成为无可争议的能源风口。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中船风电自有的清洁能源施工管理团队创新采用平行发包模式,屡屡刷新建设进度,仅用一年时间完成了百万千瓦级项目从开工到并网的全部建设任务,成为同期批复项目中规模最大、建成最早的示范项目,创造了中船风电速度。进入并网阶段,项目团队紧密结合新疆电网750环网建设实际,坚持就近接入、高效使用,打破地州市界限,横跨哈密、吐鲁番两地完成绿电上网,不仅盘活了全疆750变电站资源,还为创新电网接入模式提供了有益示范。

立足资源禀赋,哈密市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这里“风景”更好,正在全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再上新台阶。该项目位于新疆有名的“百里风区”中心——十三间房区域,这里8级以上大风一年达200多天,极大风速能达到50.28米每秒。中船风电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制定开发方案,为项目安装了150台中船海装H176-6.7MW低温型风电机组和中船风帆生产的30万千瓦/120万千瓦时的电化学储能装置,并搭载中船风电自主研发的风储协同控制系统,实现对风资源的最大消纳利用,改善电力上网波动性。

智能输出、平稳可控,这是哈密市让风光能源“听话”的秘诀。通过运行智慧管控系统,储能电站可自动控制充放电,低谷时自动充电,尖峰、高峰时自动放电,一次充放电达120万千瓦时,相当于5万千瓦风电场全天满发所产生的电量,可同时满足当地80万-100万户居民同时用电。据初步测算,自6月20日风场全容量并网以来,通过风储协同控制系统减少弃风率达10%,强有力发挥了削峰填谷的调节作用,为新型储能系统建设和规模化发展打通了科学路径。

借“风”生“金”原本荒芜的戈壁滩成了“搬运”自然能量的“希望田”中船风电风场运营中心副主任李帅说:“哈密百万千万风储一体化项目由于单体规模大、机组数量多、风储协同控制下运维场景相对复杂等特点,在规划建设之初便成为公司推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模式融合创新的试点风场。”风场运营中心在调拨专业精干运维团队保障运维质量的同时,将风场数据接入北京本部智慧运维系统,利用专家团队对风场运维状况进行实时智慧诊断和动态智能分析,对运维中的突发情况和难点问题实现专家与一线团队跨地域联动处理。同时,电站采用无人机巡检模式,极大节约了人工成本、提升运维效率。目前,这个百万千瓦装机规模的风场配备运维团队20人,单瓦运维成本仅1分钱,与当前行业内5万千万风场配备运维团队7-10人的常规标准相比,极大实现了智慧降本成效,智能化、智慧化水平和价值创造能力在区域内遥遥领先。

近年来,新疆积极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新机遇,谋篇布局,全力推动新型电力系统产业,能源保障更加安全有力;能源储备体系更加完善,能源自主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面向未来,新疆将持续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篇章提供更丰富、更绿色、更智能的“风景规划”。

(中国日报新疆站记者毛卫华|马倩妮 )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