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故宫博物院精心策划的音乐儿童剧《甪端》璀璨上演,这部融合历史、艺术与现代科技的作品,为新疆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独特的文化体验。该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开启了通往故宫的大门,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与源自中国神话的神秘神兽——甪端相遇。
甪端,这位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守护者,静静地守卫在香炉之巅,其形象独特:头顶一角,身形酷似犀牛,背覆龙鳞,脚爪强壮如熊,身披鱼鳞甲片,尾似牛,常伴蛇行。据古籍《宋书·符瑞志下》记载,甪端具有日行万里的非凡能力,通晓四方语言,仅在英明君王治理下显现,象征着公正无私与智慧,是吉祥如意、天下太平的化身,承载着人们对国家繁荣和生活幸福的无限期盼。
《甪端》这部音乐儿童剧,汲取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故宫的稀世珍宝转化为舞台上的生动角色,诉说着它们的故事。在这里,时间与空间交汇,文物的灵魂在舞台上跳跃。自2022年以来,它以其新颖的形式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孩子的眼球。文物专家团队从故宫丰富的藏品中精心挑选出明代掐丝珐琅甪端香薰、清代金瓯永固杯、晋代《平复帖》、宋代缂丝梅鹊图等珍贵文物,赋予它们生命,让尘封的历史重焕生机。
剧情中,甪端不仅是主角,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当它遇见故宫“典守者”之孙高小端时,一段奇妙的旅程就此展开。他们决定制作一系列短视频“跟着小端游故宫”引领观众穿梭于紫禁城的每一个角落,感受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守护者们跨越千年的坚持与热爱。
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从7月5日至7月7日,这里成为这场文化盛宴的新舞台。借助先进的舞台设计与光影特效技术,观众得以目睹故宫宫殿的榫卯结构之美、器物的立体视角之巧、书画及缂丝的细腻纹理,这些昔日静默的国宝在舞台上栩栩如生,让现场观众仿佛穿越时空,聆听着故宫深处的历史秘密。
剧中,甪端怀揣对世界的无尽好奇,与故宫宫廷历史部的老高之孙高小端,以及“金瓯永固杯”“平复帖”“梅雀图”等文物角色,共同踏上了一段紫禁城的探秘之旅。他们一同探讨古典文化与当代潮流、历史坚守与未来憧憬的交融,引发了观众深深地思考。
自首演以来,《甪端》已在多地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次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故宫学校理事长,以及音乐儿童剧《甪端》的总策划闫宏斌表示,《甪端》是我们尝试让文物“活”起来的一种方式,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孩子了解和热爱我们的文化遗产,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故宫的魅力跨越山河,点亮每一颗求知的心灵。以明万历掐丝珐琅香熏为原型塑造的主角甪端,不仅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更是中国传统文化自信自强的象征。在观剧过程中,孩子们追随甪端的脚步,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激发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唤醒了青少年对故宫文物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让他们认识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力地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甪端》在新疆的演绎中巧妙融入了一件源自新疆和田的《大禹治水图》玉山,特别塑造了“玉将军”这一独特形象,以新颖的方式带领玉山回到故乡。这种创新设计不仅令新疆观众感到惊喜,还在他们心中引发了深刻的感动和共鸣。
演出即将结束,观众们挥舞着手中的灯光,与全体演员共同唱响《甪端》的主题曲。在星光闪烁、歌声回荡的氛围中,《甪端》完美落下帷幕。《甪端》在乌鲁木齐的上演,让新疆的孩子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通过这场表演,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悄然渗入孩子们的心田,成为难忘的记忆。
观剧结束后,孩子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对中华文化的敬仰与好奇。他们围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剧情,分享着自己的感受。来自乌鲁木齐市铁三中孙士坤小朋友满怀期待地说:“这个暑假,妈妈将带我去北京游玩,到时我一定要亲自拜访好朋友——甪端。是他让我了解到故宫不仅仅是过去帝王的居所,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宝库。我要亲眼看看这些珍贵的文物,我们要好好珍惜并保护它们。”
乌鲁木齐市第八十六小学的赵苗苗老师感慨万分,她透过《甪端》这部儿童音乐剧窥见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广阔,见证了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生。她计划向学生介绍这位名为甪端的文物,引领孩子们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传统价值的尊重与追求。
《甪端》在乌鲁木齐的成功上演,为新疆的青少年们奉上了一席意义非凡的文化盛宴。此次演出不仅让新疆的观众得以沉浸式地探索故宫所蕴含的浩瀚历史故事与珍贵文物,也体现了新疆近年来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以多形式深化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若你暂时无法前往北京,无法亲临故宫与它们相遇,那么请走进《甪端》” ——这是一次心灵的邀约,一次文化的传递。让我们借由《甪端》这部剧作,开启对故宫的认识之旅,让文化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中国日报新疆站记者毛卫华|马倩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