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中外文化展示周”——“镜里千秋”映“瑞彩熠熠”探寻古代铜镜与宫廷珐琅器的文化交响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6-27 20:58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6-27 20:5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时间的长河里,历史以其独特的方式静静交汇,而艺术与文化则是这种邂逅最美丽的见证。回望十三世纪初,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在世间传唱,同时,在遥远的意大利,但丁完成了他的史诗巨作《神曲》。跨越数个世纪,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的诗词风靡欧洲大陆。1967年,身在浪漫巴黎的萨尔瓦多·达利,受到《沁园春》等中华经典的启迪,创作出了229套版画,流传至今。早在千年之前,古丝绸之路就已经响起了悠扬的驼铃,将华夏文明的种子播撒至世界的每个角落。如今,文明如同连绵的春雨,滋润万物而不争锋。一次次精彩绝伦的文化展示,搭建起不同文化间的沟通桥梁,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缔结的文化之约,让人类的文化艺术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文明的对话,宛如一场丰富多彩的盛宴,各自展现独特的魅力,又和谐共生。新疆,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汇集了一系列经典且高雅的艺术展、文物展、剧目等。它们不仅让新疆的各族人民近距离领略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瑰宝,感受不同韵味的文明对话,同时也娓娓道来古丝绸之路的辉煌历程,传递着和平合作、包容开放、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时代旋律。

本届“中外文化展示周”的主题为“艺术编织丝路美景 文化推动交流互鉴”,包括精品剧目展演、精品美术展览及文物精品展、特色旅游演艺三大板块共计10项主题活动。

新疆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徐锐军表示,我们将以举办“中外文化展示周”为契机,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用艺术编织丝路美景,让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多彩文化走进来,各美其美,推动文化和旅游交流与合作走深走实,共绘民心相通同心圆、合奏文明互鉴交响曲,生动讲好中国新疆故事,以实际行动为打造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增光添彩。

那些被时光封存的文明密码,需要精美无言的文物来揭开古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轨迹。新疆博物馆作为本次“中外文化展示周”活动的重要场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携手,为国内外观众呈现了《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和《瑞彩熠熠——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两项精品展览。

(图为“国博厅”“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马倩妮摄)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主题名称的灵感,汲取自唐代皇帝唐玄宗在其《千秋节赐群臣镜》一诗中的名句:“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后,遇象见清心。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古人对铜镜制造艺术的高度赞扬,也将铜镜视为传递皇恩、彰显忠诚的象征。

(图为“国博厅”“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马倩妮摄)

步入“国博厅”,犹如穿越时空,目睹一幕幕历史的缩影。这里的每一件铜镜,都是光阴雕琢的艺术品,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民族的印记。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映现着历代工匠的匠心独运和祖先们的审美情趣。铜镜表面的斑驳痕迹,是时间留下的温柔笔触,也是历史沉淀的文化精髓。

(图为“国博厅”“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品 马倩妮摄)

星云纹镜,以其精美的图案和深邃的寓意,成为窥探古人心灵世界的魔法镜。镜背刻蚀的星云纹理,似乎捕捉了夜空中璀璨星辰的轨迹,尝试将宇宙的奥秘与人生的哲理相融合。在遥远的汉代,星云纹镜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梳妆用具,更是寄托着人们对宇宙星辰无尽遐想的艺术品。当时的工匠们,怀着对天文的敬畏与向往,将浩瀚星空的神秘与美丽,浓缩在了小小的镜背上。

(图为“国博厅”“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品 马倩妮摄)

据说,古人在铸造星云纹镜时,会选择吉日良辰,举行仪式,以示对天地的敬仰。他们相信,这样做能让铜镜吸纳天地之精华,拥有驱邪避凶的力量。因此,星云纹镜不仅是一件物品,它还承载着吉祥如意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在现代的时空中,站在镜前的人们,或许也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寄托着对未来的憧憬。

(图为“国博厅”内参观者欣赏铜镜展品 马倩妮摄)

这些古老的铜镜,不仅映照着一个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更折射出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文化脉络和哲学思考。在这里,每一步都踏在了历史的深处,每一次凝视都仿佛与古人对话,让人沉醉于镜里千秋的深邃。

(图为“国博厅”“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 马倩妮摄)

“瑞彩熠熠——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精品展”在新疆博物馆的“故宫厅”呈现。这是继去年“盛世琳琅——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玉器展”之后,又一场文化盛宴在此隆重亮相。珐琅,这一凝固的彩虹,以其独有的东方韵味和巧夺天工的技艺,被誉为流动的艺术。本次展览精选了120余件珐琅器,涵盖了掐丝珐琅与画珐琅两大类,并按照年代顺序细致陈列,不仅展示了珐琅工艺的演变历程,更凸显了其工艺的极致精美。

(图为“故宫厅”“瑞彩熠熠—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精品展” 马倩妮摄)

(图为“故宫厅”“瑞彩熠熠—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精品展” 马倩妮摄)

乾隆皇帝对珐琅艺术有着无限的追求,“乾隆款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多穆壶”便是极为珍贵的器物之一。壶身缠绕的莲花,象征着纯洁高雅,枝叶连绵,寓意生生不息。每一朵莲花,都经过匠人精心设计,掐丝技法的运用使得花瓣层次分明,栩栩如生。而珐琅的色彩,犹如宝石般绚烂,却又不失温润内敛,彰显出皇家的尊贵与典雅。

(图为“乾隆款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多穆壶”马倩妮摄)

乾隆时期,珐琅工艺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装饰意义,它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纽带,传递着艺术文化多元呈现的信息。正如“乾隆款画珐琅西洋人物图觚”造型多仿自古代青铜觚,线条优美流畅,色彩鲜艳纯正,纹饰描绘精致,展现了中国传统珐琅工艺的高超技艺,又巧妙地融入了“西洋景”。

(图为“故宫厅”“瑞彩熠熠—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精品展” 马倩妮摄)

在“乾隆款画珐琅西洋人物图觚”中,人物的绘制运用了西方绘画技巧,如明暗对比、透视法则等,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通过珐琅器物表面的精湛工艺与图案设计,中西方文化在艺术工艺层面的交融得到了完美体现。珐琅工艺的精细入微,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开放态度及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融合。“乾隆款画珐琅西洋人物图觚”的艺术创举,彰显了其在中西方文明交流史上的独特地位,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关键媒介。

(图为“故宫厅”“瑞彩熠熠—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精品展” 马倩妮摄)

这些珐琅器,每一件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件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代匠人炉火纯青的技艺,更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见证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互鉴。从宫廷的辉煌到民间的烟火,从内陆的深邃到边疆的辽阔,珐琅器以其斑斓的色彩和精巧的设计,讲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变迁和工艺进步。“瑞彩熠熠——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精品展”讲述了一个关于美、关于和谐、关于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相融的故事。

(图为“故宫厅”内参观者欣赏展品 马倩妮摄)

以“展”为桥,心相通,新疆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合作,正如同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共同创建了一个个文化的交汇点。这些合作不仅发挥了博物馆作为文化育人之地的作用,更点燃了青少年乃至社会各界人士心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与渴望。通过这样的联袂呈现,无论是故宫的珍宝,还是新疆的遗珍,都令更多人得以亲近历史,感知传统。这种全新的展现形式,不仅拓宽了文化的边界,也让新疆文博资源焕发新生。当人们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多元融合时,中华文化的璀璨便会将认同感与自豪感深植心中。

(图为“故宫厅”内参观者们欣赏展品 马倩妮摄)

“我利用假期专程回来参观新疆博物馆,感到非常惊喜!能在新疆博物馆欣赏到来自北京国博和故宫博物院的精美文物。”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生艾里克木·艾合买提说,珐琅工艺品的精湛工艺和鲜明的色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件文物都独具匠心,蕴含着丰富的吉祥寓意。我还注意到有些珐琅器皿上的几何图形设计很有异域风情,能够直观地了解古代文物的设计风格是由多民族文化元素交融创作的。透过这些精美展品,能想象得到古代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融的盛况。

(图为“故宫厅”“瑞彩熠熠—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精品展”展品 马倩妮摄)

(图为“故宫厅”“瑞彩熠熠—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精品展”展品 马倩妮摄)

文物唯有通过活化利用,方能焕发更为生动的光彩。在保护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强化保护,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国家博物馆根据展览内容组织了中国古代铜镜文化知识和讲解培训,还特别策划了“镜里千秋——青铜镜之美”专场社会教育活动,通过“古诗文里的青铜镜”“文字镜的由来”“青铜镜的发展变化”“青铜镜的造型和纹饰”“青铜镜制作工艺”等主题内容,全方面介绍青铜镜的相关知识,并通过“打磨青铜镜”和“螺钿镶嵌青铜镜”的手工活动,拓展对青铜镜之美的认识,感受蕴含于青铜镜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图为“国博厅”“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品马倩妮摄)

当众多精美文物齐聚一堂,当历史的宿遇沉淀为共同的记忆。在天山脚下,美美与共搭建起的互鉴之桥正汇成一幅缤纷美丽的人文图景。新疆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新疆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军表示,此次展览的意义非凡,它让新疆各族人民“足不出疆”,便能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来自故宫的珍宝,不仅仅是艺术品的展示,更是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生动教材。它们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相辉映,以及对各种地域特色的广泛吸收和创新。通过这样的展览,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演进和生生不息。

(图为“国博厅”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现场 马倩妮摄)

回溯历史,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之间不同层次的交流从未停止。本次“中外文化周”是新疆与多方友谊的延续,更是面向未来、携手共进的新起点。借助多元化的机制和平台,新疆正积极开展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通过联合策展、互换展览、引进巡展、海外参展等多种途径,不仅积极引入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展览,同时也依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登上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了新疆前世今生的风采。

今后,新疆将持续深化实质性的合作,深度挖掘丝绸之路的文化富矿,充分发挥这条古道上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价值,致力于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书写丝路新篇章。

(中国日报新疆站记者毛卫华|马倩妮)

【责任编辑:齐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