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以“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为主题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十二届新疆非遗周主会场活动在和田市和田地区博物馆举行。
(图为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十二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新疆主会场 马倩妮摄)
据了解,全疆各地的文化文物部门紧密围绕此次活动主题,同步推出了243项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丰富的活动内容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感受新疆璀璨历史文化的绝佳平台。于此期间,还组织筹备了218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通过现场演绎、互动体验等多元化方式,让公众深入了解非遗文化中所蕴含的艺术精髓。
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在促进汉朝繁荣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舞剧《五星出东方》以精妙绝伦的编排和动作设计,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展现得美妙绝伦,用舞蹈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生动再现了那个文明交汇、辉煌灿烂的时代。
(图为主会场现场预热环节《锦绣》片段演绎 马倩妮摄)
在主会场现场预热环节,舞剧《五星出东方》之《锦绣》片段精彩上演,将观众引领至汉代礼仪之邦的盛世图景之中。舞蹈演员们身着华美绝伦的曲裾裙,轻盈碎步,缓缓步入舞台中央,其优雅身姿与铿锵有力的“红袖绕”动作相互映衬,彰显出刚柔并济的东方美学神韵。随着舞蹈的展开,启动仪式在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中正式拉开帷幕。
(图为主会场现场预热环节《锦绣》片段演绎 马倩妮摄)
新疆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文博院党组书记徐锐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深刻阐述了文化遗产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徐锐军表示,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历来是四大文明交流互鉴的汇聚之地,也是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重要舞台。在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灿若繁星的文物古迹、文化遗存,不仅有力见证了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实施的有效治理,更生动展现了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绚丽篇章,书写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兼容并蓄和延绵不断。
(图为2023“新疆非遗年度人物”颁牌仪式现场 马倩妮摄)
近年来,新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断加强,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实现保护的深度与广度。新疆文物局的揭牌成立,标志着新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随着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保护经费的持续增长,通天洞、吉仁台沟口、石城子、克亚克库都克烽燧等遗址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故宫厅、国博厅首次落户新疆,推出新疆考古百年特展,全疆博物馆观众数量“井喷式”增长,“新疆四史”流动博物馆实现“百县千乡”全覆盖,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位居全国前列。文化遗产工作成为落实文化润疆工作的有效载体,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实证支撑。
和田地委书记刘琛在致辞中表示,和田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交流的枢纽,具有丰富的文物资源、深厚的历史积淀。新时代新征程,和田将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势,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阐释和传承,为更多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做出更大贡献。
在此,刘琛书记诚挚邀请各界朋友常来和田,亲身感受这片土地的风情与魅力,广泛宣传推介和田的文化与风光。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推动新时代和田文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开创更加繁荣与辉煌的新局面。
(图为新疆博物馆荣获2024年金灯奖年度全场大奖 马倩妮摄)
启动仪式上,为荣获“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案例”的库车市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颁奖,宣布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前30名新疆入围人员名单并颁发证书,为荣获“2024年金灯奖年度全场大奖”的新疆博物馆颁奖,为2023“新疆非遗年度人物”颁发证书,为2024年度新疆“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颁发证书,举办《文物中的和田》《带你走进博物馆——喀什地区博物馆》图书捐赠仪式等。
(图为2024年度新疆“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颁奖现场 马倩妮摄)
“身为文博人,我们肩负着双重使命,既是文物的传播者,更是文物的守护者。我们将不遗余力地传承与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给广大参观者。”此次荣获新疆“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的额敏县博物馆馆长范红丽说,期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提升民族自信,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护好我们共同的文化根脉。
(图为范红丽在博物馆内布展 受访单位供图)
范红丽介绍,额敏县博物馆将不断推动馆内展陈内容的品质提升工作,以提供更加优质、精彩的展览内容,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额敏县已逐步开设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展馆,并着手推进额敏县记忆馆分馆的建设工作。同时,针对也迷里古城遗址古文化遗存,不断加大考古研究的力度,并提升文化内涵对也迷里遗址进行更深入的阐释。期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为文博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新疆持续深化对文化基因的解码与探索,努力揭示文物背后的深刻意蕴,使文物的独特魅力得以绚烂绽放。随着获奖项目的日益增多,新疆文物工作的丰硕成果已然显现。新疆的文博工作者积极盘活文物资源,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推动文物与文博、文旅、文创等领域的深入融合,从而进一步提升文物资源的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让文物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汪庭宇在西地古城清理垃圾杂物 受访单位供图)
新疆“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汪庭宇,身为和硕县博物馆西地古城的文物看护员,长期以来致力于文化遗产的守护工作。基于对文物的深厚情感,他始终秉持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古城遗址进行全方位的巡查,确保每一处角落都得到妥善保护。同时,他积极向周边村民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努力提升村民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从而有效减少或避免文物遭受人为破坏。
汪庭宇表示,能够被推选为“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他感到十分荣幸。他将继续努力提升个人业务水平,不断优化对文物遗址的讲解内容,以确保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深刻领略到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此外,他还将继续做好保护文物安全的巡查工作和保护文物宣传工作,倡导更多的人关注文物保护事业,让历史遗迹得以长久保存,成为永恒的文化瑰宝。
(图为2024新疆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入选名单 马倩妮制)
在文博事业领域,众多专家学者与一线文保人员,始终秉持新时代文物工作的宗旨,即“保护为先、强化管理、发掘价值、合理利用、让文物焕发新生”。同时,他们坚守“共建、共创、共促、共享”的核心理念,为文博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他们深入考古研究,精细修复文物,通过无数次的验证与深入分析,让沉寂的文物重新焕发出历史的光辉。他们扎根大漠戈壁,无畏严寒酷暑,以坚定的步伐守护着文化遗产,确保文明的火种在时间的洪流中永葆生机,永不熄灭。
赓续中华文脉,厚植文化自信。“传承人”与“保护人”正在一道与新疆社会各界深入挖掘好、研究好、阐释好新疆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艺术传统,打造更多具有高辨识度的文化名片,提升新疆文化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
(图为文创集市参观者们在选购文创产品 马倩妮摄)
在主会场二楼举办的文创集市以琳琅满目的特色文创产品吸引了大量参观者驻足欣赏与选购。此次集市汇聚了来自全疆12个地州13家文博单位的文创精品,他们依托馆藏纺织品、彩绘泥塑、石窟壁画等珍贵文物为创作素材,以新疆地域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创作主题,通过相互融合与创新,成功研发出共计484种独具特色的各类文创产品。
(图为文创集市文创产品展示 马倩妮摄)
文创集市的举办,不仅赢得了现场参观者的青睐,更充分展示了新疆各地博物馆在文创产品开发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果。同时,凸显了新疆各地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管理、文物研究阐释、展陈质量提升、文物活化利用以及文明交流互鉴等诸多领域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与全新突破。
(图为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展品 马倩妮摄)
伴随新疆文物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新疆文物创新实现了由“散”到“聚”,由“有”向“优”的转变。由阿克苏地区文博院与和田地区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丝路遗珍——古丝绸之路上的货币展”于活动当日正式亮相于主会场三楼临时展厅。此次展览以丝绸之路中段西域为交汇点,全面呈现了历史时期古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家和地区所发行的丰富多样的货币,共计展出珍稀货币1400余枚。这些货币涵盖了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古波斯、贵霜、古印度等王朝和地区的金银货币,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在材质上,展出的货币包括金、银、铜、锡、合金等多种类型;在形状上,则呈现出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等多种形态。本次展览旨在借助展示这些珍稀的货币文物,使参观者能够深刻领悟古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地区、各历史阶段的人文底蕴,共同聆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坚持对外开放的悠远回声,领略中西文化最初交融与碰撞的迷人风采。
此外,活动期间还举办了丝路遗产 永续传承——纪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十周年新疆世界文化遗产成果图片展、新疆考古百年图片展览、和田地区基本历史陈列展览、《中华一家有和田》展演、非遗普法宣传、非遗展示展演、非遗文创展览、非遗互动体验公开课、“非遗购物节”等活动。
(图为参观者正在认真地浏览新疆考古百年图片展 马倩妮摄)
下一步,新疆将深化考古与历史研究,持续开展北庭故城遗址、莫尔寺遗址、西旁景教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并加大相关研究成果的阐释力度。同时,将加强对宋元明时期考古研究的重视,提升龟兹学、吐鲁番学、北庭学影响力。
在文物遗址保护利用方面,新疆将重点推进交河故城、巩宁城、楼兰古城等重要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并积极打造库车、高昌两大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以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图为非遗文创展览 马倩妮摄)
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新疆将加快西域都护府博物馆、龟兹博物馆、新疆红色音乐博物馆、新疆城市记忆博物馆、新疆考古标本库房等场馆的建设步伐,并推进新疆非遗馆的开放工作。还将常态化开展“流动博物馆·巡展”活动,通过实物、实景、实事等方式,让中华文化在新疆得到更加充分、生动地展现。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马倩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