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尽管“枫桥经验”源自上世纪60年代浙江省诸暨县,但这并没有阻挡其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库孜滚村的传承与发扬。乌鲁木齐海关驻村工作队深知这一大法宝,致力于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和服务员,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让村民的生活日益红火,从而使广大群众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发生巨大变化。
使用太阳能、解决大难题
塔什库尔干县属高原山地气候区,平均气温1.6℃,年均降水量67.9毫米,而年均蒸发量却高达2307毫米。居民的日常用水和农田灌溉多依赖雪水的自然融化,凭借自然水压难以完成入户饮用和农田灌溉,需要依靠水泵抽水,一年下来十几万的电费成为农牧民群众发展的巨大阻碍。
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王东胜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协调县、乡部门、光伏设备场,将停用一年半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修复,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困难。这一举措成为工作队利用“枫桥经验”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推进国语普及、拉近群众距离
“强基层、细分工、明责任、抓落实”,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随着驻村工作的深入,工作队主动帮助村干部加强学习、提升素质,致力于提高农牧民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
村民司巴依达克曾有一段外出打工的经历。在外打工期间,他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群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为了能够顺畅交流、寻找合适的岗位并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他努力学习国语。近两年,由于家中父母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司巴依达克决定回到村里,一边务农养殖、一边照顾老人。在与工作队的交流中,他表示,希望能在这段时间里继续好好学习国语。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未来外出打工时有更多机会、争取更好收入、改善家庭生活。
截至5月31日,乌鲁木齐海关驻村工作队及村干部通过举办国语夜校培训班,累计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学习22场次,受教育群众达到500余人;走访辖区居民及企业650余次,解决群众困难诉求、家庭纠纷等15起,并在重大节日慰问“四老人员”、民族宗教人士17次。
工作队不仅仅帮助司巴依达克这样有着特殊需求的村民,还在全村范围内借助“枫桥经验”,通过全面掌握村情民意和群众思想动态,准确分析研判风险,通过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发掘村民需求、提升教育质效、助推经济增收等多方面的努力,助力库孜滚村实现长足发展。
团结干部群众、化解种种难题
“王书记,我家牦牛丢了!”3月的一天,一名满头白发的塔吉克族群众来到第一书记王东胜的办公室诉说自己的难心事。工作队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站在群众立场上化解急难险愁,深入开展入户走访,及时了解群众困难诉求和意见建议。不到一周,工作队成功帮这位群众找回了牦牛。这种态度使工作队真正走进了群众的心里。
春耕备耕是一年之计的开端,也是村民确保良好收成的基础。塔县气温回暖较慢,春耕较平原地区晚一些,但到4月中旬部分农牧民群众还是迟迟没有动静。是他们对春耕作业不了解、还是不愿意?原来,村里的年轻人前往牧场放牧或异地务工,留守在家的高龄群众无法完成春耕翻地这一简单劳动。
为此,工作队和村两委提出了建立“春耕互助小组”的方案。年轻力壮的村民在完成自家农活后,在工作队和村干部的组织带领下,帮扶那些年迈体衰、体弱多病的群众。这不仅提高了春耕效率,也增强了工作队、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今年以来,“春耕互助小组”累计对13户无劳动力困难农户的20亩田地开展帮扶耕种。
库孜滚村的故事,是“枫桥经验”化解群众矛盾、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工作队通过持续努力,把党的政策和作风落实到库孜滚村的每一个角落,把温暖送到每一个群众的心中,带领大家走上了一条通向美好生活的致富路。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让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庄再一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彭 磊 尹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