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在和田地区墨玉县加汗巴格乡阿依玛克村的温室大棚里,一株一人多高的樱桃树上,挂满了青涩的果实。再过一个多月,红彤彤的樱桃就能成熟了。
这也标志着墨玉县首次种植大棚樱桃获得成功。
4月19日,墨玉县加汗巴格乡阿依玛克村温室大棚里的矮化密植樱桃。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郑卓摄
墨玉县种植樱桃的时间并不短,当地也有农户种植果园樱桃。温室大棚里的樱桃与此不同,它属于矮化密植樱桃,独条苗,高度通常在2米以内。这种新型樱桃种植方式,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牵头,聘请特色水果专家,在墨玉县进行尝试。
来自福建的高级农艺师郑元庆,是大棚矮化密植樱桃的技术负责人。在他看来,南疆的土地适合种植樱桃,而新技术则能为农户带来更为可观的收入。
“这相当于樱桃的4.0版本。”郑元庆说,一般露天果园的樱桃从种到采周期最少需要五年左右,而最新的矮化密植技术,直接挑选优秀育种大苗带土栽培。“这批结果的树苗,是今年1月份种的,当年就能出果。”郑元庆说。
与传统露天果园樱桃相比,矮化密植樱桃具有高密度栽培、早丰产、见效快、效益高且操作方便的特点。明年果树进入稳定生长期后,一亩地的大棚,樱桃产量可达一吨以上,之后每年递增。
在郑元庆看来,樱桃不是种植成功就可以了,品种筛选和市场化经营也很重要。“我们引进了18个品种的樱桃,为农民选出最优种类,才能放心让大家种植。”郑元庆说。
多种类引进的目的不仅在于择优。“多种类引进,能让农民多种类种植,避免一个品种在市场上集中销售,造成‘人人都卖、人人效益都不好’的情况。”郑元庆考虑,未来可以做成“一乡一品”,让林果产品有特色,让果农收益增加。
墨玉县加汗巴格乡阿依玛克村温室大棚里种植的香蕉。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郑卓摄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科技合作处处长王鑫介绍,目前该院已在当地建设了32个温室大棚作为科技示范项目,正在选择经济价值高的林果产品进行试种。在其他大棚里,番木瓜、芭乐、燕窝果、提子、香蕉等水果,也在适应着南疆这片土壤。
温室里种植附加值高的林果产品,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乡村振兴项目中设施农业提质增效示范工程建设的一部分。当天,共有包括设施农业提质增效示范工程建设、乡村振兴旅游发展规划、墨玉县新型城镇化规划在内的7个项目接受评估,这也意味着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乡村振兴项目正一步步落地,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人才、科技等优势,立足村级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将乡村振兴项目与科研相结合,将项目目标与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相挂钩,把项目产出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因地制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积极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切实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