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万亩盐碱滩当年治理 当年种植当年高产

眼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六团双城镇万亩盐碱地水稻收割完毕,亩产突破570公斤,总产值达1000多万元,实现了盐碱地当年治理、当年种植、当年高产。

科技赋能,万亩盐碱滩当年治理 当年种植当年高产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12-12 20: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眼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六团双城镇万亩盐碱地水稻收割完毕,亩产突破570公斤,总产值达1000多万元,实现了盐碱地当年治理、当年种植、当年高产。

水稻收割现场。(图片来源:第一师融媒体中心提供)

我国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力争到2030年发展1亿亩耐盐碱水稻、亩产300公斤以上。六团双城镇万亩盐碱地水稻单产比这一目标高出200多公斤。

原本白花花的“不毛之地”,缘何第一年种植就长出了金灿灿的水稻,变成“米粮川”?第一师阿拉尔市综合治理盐碱土壤、科学选择适地品种、良法配套,走出了一条重度盐碱土壤综合治理之路。

改良土壤,含盐量从30‰下降为3‰

今年,第一师阿拉尔市按照“兵团统筹、师市主导、团场配合、国企投资运营”模式,构建“国企+民企+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由国有企业第一师供销(集团)有限公司牵头,与民营企业阿拉尔市禾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强强联手,将这片盐碱地打造成粮食产能提升示范区。

“年初测算,土壤含盐量最少的也在16‰,高的超过30‰。这样的土壤根本种不出庄稼。盐碱地种出高产水稻,关键在压盐碱。”万亩盐碱水稻种植基地负责人郑建江说,“以前,传统做法是靠人工深挖坑,然后回填稻草来打破板结层,改良土壤结构。这种方式费力费时,且难以大面积改良土壤。深耕粉碎松土技术的运用,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

今年三月初,第一师阿拉尔市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用深耕粉碎松土机深耕60厘米,将土壤板结块横切旋磨粉碎成颗粒粉末状,将上中下土层的20%土壤垂直均匀混合,释放出土壤颗粒中的微量元素,活化土壤。土壤疏松后,盐碱可随灌水沉降到深耕层底部,避免土壤返盐返碱。通过广施农家肥和土磷肥,物理手段和化学手段并用,有效改良土壤结构。

深耕粉碎松土,打破土壤板结层。(图片来源:第一师融媒体中心提供)

按照排碱需求,第一师阿拉尔市科学合理布局排碱渠,构建完善的灌排体系。田地灌水,将盐碱通过深层土壤渗进渠里排走,经过5个月时间反复多次洗盐压碱,土壤盐碱量大幅下降。工作人员取样检测,土壤含盐量3‰,pH值达到8.9,不但适合种植水稻,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也完全适合。

全程为万亩盐碱水稻种植提供技术服务的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育种栽培副研究员吴向东说:“治理盐碱技术分为降盐减碱、活化土壤、增加土壤有益菌群以使植物抗逆生长。水稻本身就是盐碱地改良的先锋作物,在盐碱地改良当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师市100多万亩棉田曾经就是靠种植水稻来改良土壤的。”

选择良种,“以地适种”“以种适地”双向发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盐碱地种植水稻,选对品种尤为关键,要选择能耐盐碱,抗倒伏、抗病的良种。”吴向东说。

如何选择良种?这是与土壤盐碱治理同步要破解的难题。

过去,我国盐碱地治理“以地适种”占主导地位,即治理盐碱地以适应作物,对“以种适地”新理念,即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则认识不深。新疆盐碱地治理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水资源,以种适地,就成了必然选择。

“新技术加持,给我们在两方面同时发力创造了条件。一方面是改善土壤盐碱性,另一方面是选择种植盐碱地适应性品种。通过双向发力,实现适生种植和土壤改良的相互促进,从而实现更加生态友好、绿色低成本且可持续的盐碱地治理方式。”吴向东说。

我国盐碱地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海地区在内的17个省区,以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分布最广。多地在探索盐碱地种植水稻选择将海水稻作为主栽品种。

经过多次调研、论证,最终,六团双城镇万亩盐碱水稻种植基地结合自身土壤和气候特点,将种植品种确定为新疆农业科学院自主选育的耐盐碱品种“新稻36号”,该品种具有耐盐碱、耐寒、抗倒伏、抗稻瘟病等特性,是国家二级优质稻谷品种。

良法配套,专家服务提供技术体系支撑

新疆光照充足,具备密植条件。第一师阿拉尔市采用无人机撒播,使亩株数达到30万株,是插秧方式的3倍,适度密植为水稻高产创造了条件。

该基地除聘请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专家当“科技保姆”,提供抗盐碱水稻种植全程科技服务外,还聘请了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新疆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扬花授粉期、灌浆期提供技术服务。

无人机施肥。(图片来源:第一师融媒体中心提供)

今年7月,正值水稻拔节孕穗期,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2023年南疆四地州技术服务专家团队到这里视察,看到这万亩盐碱地长势喜人的水稻,个个赞不绝口。

中国水稻研究所原所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专家程式华说:“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开发盐碱地生产粮食具有巨大的潜力。这万亩盐碱地通过改良土壤,采用新品种,效果非常好,为我们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让更多盐碱地变成“米粮川”,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树立了一个典范。”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参加水稻测产,对盐碱地第一年种水稻亩产就能达到500多公斤表示惊叹:“兵团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强,能取得这么好效果,也只有兵团才能集中优势‘兵力’,创造出这种奇迹。”

专家在测产。(图片来源:第一师融媒体中心提供)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黄骅考察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第一师阿拉尔市的屯垦史,本身就是一部盐碱土壤治理历史。从建师始,本着不与民争利、不与民争水、不与民争地的原则,军垦战士深入荒原、荒漠垦荒造田,所垦耕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经过多年治理,如今的塔里木河两岸,良田阡陌。(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牛海军 梁晓杰 石继良)

【责任编辑:徐锟】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