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安排部署,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近年来,兵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履行生态卫士职责,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开展防沙治沙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兵团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为新疆防沙治沙、环境保护作出了应有贡献,涌现出一批素质优良、业绩突出的防沙治沙先进典型,其中就有一师十一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艺师谢小云,七师一二九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书记、高级农艺师张素新,十三师黄田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朱骏亮。今日,本版集中报道受表彰的先进典型,敬请关注。
誓把沙漠变绿洲
——记全国防沙治沙标兵谢小云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史进
谢小云(前)在一师十一团苗圃修剪苗木(资料图片)。 谢小云 提供
“一年一场风,从年头刮到年尾,起风后沙尘遮天蔽日,能见度只有几米。早上一觉醒来,被子上、脸上全是沙子。”前不久,一师十一团职工向记者描述了20多年前团场的景象。而在全国防沙治沙标兵谢小云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下,这样的景象已成为历史。
十一团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生态环境脆弱,职工群众曾饱受风沙肆虐之苦。团场几代人沿沙漠边缘建起长达170公里的绿色林带,硬是让绿洲向沙漠深处延伸了20多公里,止住了沙漠侵蚀的脚步。如今,每到盛夏,站在十一团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公益林的瞭望塔上远眺,棵棵树木交错而立,一眼望不到头的四翅滨藜基地异常壮观,曾经贫瘠的沙丘已经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色屏障,这优美景象凝聚着谢小云几十年来防沙治沙的心血。
现任十一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艺师的谢小云,自20世纪90年代来到该团成为一名林业技术员后,就始终坚守在防沙治沙一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断探索,把美好青春奉献给了团场“绿色事业”和沙漠生态治理,连续多年获得团场“先进工作者”称号,2019年获得“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称号,今年11月,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标兵”。
为选择适合沙地、盐碱地的造林树种,谢小云通过查阅资料、外出考察了解到,四翅滨藜具有抗旱耐盐碱、耐瘠薄、生物产量高等优良特性,适合在沙漠边缘种植,于是她向团党委建议引种四翅滨藜,在63亩试验地试种后,成活率达到90%以上,成活后的苗木长势喜人。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2019年秋季栽植的7000亩四翅滨藜,2020年春季苗木成活率却不到10%,90%以上的苗木出现烂根死亡情况。
回想起4年前栽种四翅滨藜的情景,谢小云直摇头,她说:“当时,我们在南面沙梁上种植,树苗就跟着沙子一起被大风刮跑,造林难度比较大。”
困难再大也动摇不了治沙人的决心。为了“拿下”这片沙地,十一团成立了由谢小云牵头负责的防沙治沙工作办公室。为尽早想出解决办法,提高四翅滨藜造林成活率,谢小云连续几个月吃住、办公都在工地,历经100多次反复试验,终于攻克了苗木本地化种植技术难关,利用种子进行大棚育苗、露地育苗,取得容器苗栽植造林、裸根苗栽植造林等技术成果。
2020年4月,十一团新栽植的3000亩四翅滨藜成活率达到70%左右,2021年,全面完成2.6万亩四翅滨藜沙漠原始地貌造林苗木栽植,栽植苗木577万株。
“从2020年到2022年,我们每年春季、秋季都会栽植补植。”谢小云说:“2年时间,团场四翅滨藜种植面积已达到2.6万亩,平均存活率达到70%以上。”
几十年来,十一团干部职工群众创造了戈壁成绿洲、荒漠变果园的绿色奇迹。如今,该团森林面积达23.5万亩,森林覆盖率已由建团初期的5%提高到现在的33.8%,其中人工生态经济型防护林超过9万亩,年产果品15万余吨,果品年销售额达14亿元,团场从事林果业的职工户均年纯收入达7万元。
谢小云说:“田地在哪里,我们的防护林体系就要建到哪里,从团部到连队再到农田种植,一直到沙漠边缘,植树造林、防风固沙需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是一直要坚持做下去的事。”
为实现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谢小云在经济林上下功夫,对全团的梨园进行技术改良。每到梨树进入种植管理的关键时刻,谢小云就会穿梭在种植户的梨园中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谢小云用坚定的逐绿信念,和团场职工群众一起在沙漠边缘建起了绿色生态带,不仅实现“人进沙退”,还让这抹绿色成为推动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更加让我坚定干好工作的决心。我将继续坚守在这片沙漠中,为防沙治沙事业贡献力量。”谈到未来,谢小云充满了信心。
愿用一生绿荒漠
——记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张素新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史进
12月1日,张素新排查树木成活状况。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西安 通讯员 卢蓉蓉 摄
初冬的北疆寒意渐浓。11月28日早晨,七师一二九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书记、高级农艺师张素新和其他护林员一起开始了巡林工作。他们来到各连队的防护林,只见棵棵树木挺立在茫茫荒漠边缘,就像沙海中的一排排哨兵,守护着农田房舍。对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这片沙漠植被的张素新而言,这是他看了20多年也没厌倦的风景。
一二九团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部,东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是七师胡杨河市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团场之一。
自2001年在连队担任连长以来,张素新就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促进团场发展和提高职工群众生活质量的首要任务。他带领技术人员深入团场及边缘沙化地带,分析研究治理沙化土地对策和方案,在种质资源圃成功种植苗木近1500亩。经过多年苦战,他总结推广沙区杨树深栽、旱作造林、一次性开沟造林、多网格、多树种、高密度等适宜干旱区的混交造林模式,实现了以林养林、以林促收的目标,使得一二九团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和植被覆盖率从原先的7.8%上升至现在的33.38%,沙化危害减轻,防沙治沙科技含量和质量效益大幅提高,全团逐渐形成林草丰茂,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喜人局面。
“衡量工作业绩,不仅要看棉花产量提高了多少,还应该看带领职工群众种了多少棵树,建了多少条防风林,是否为职工群众带来了绿色的希望。”这是张素新常挂在嘴边的话。
六连是该团北线的连队,土地瘠薄,环境较差,每年春季都会遭受风灾侵袭,给农业生产和职工群众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张素新认为,只有加快植树造林速度,改善生态环境才能有效降低风灾侵袭的危害程度。为此,每年他组织带领连队职工群众挥舞铁锹,在连队居住区,职工的小院里和农田周边,只要能种树的地方,都会拉设林网、建林带,栽种榆树、杨树等树木,近500余亩的生态林网有效遏制住了风沙蔓延,连队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棉花增产增收,大家都高兴地说:“张素新不愧是咱们团的‘防沙治沙先进个人’。”
由于热爱绿化工作,造林业绩突出,2013年,张素新被调到该团林业站工作,担任站长。他认识到,团场防沙治沙工作任重道远。面对现实,他不惧困难,带领全团林业工作者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在全团大规模开展造林绿化工作。每年春季、秋季造林之时,他与技术人员深入连队造林第一线,监督指导林床建设进度和质量标准,严把苗木、栽植和灌水质量关,确保栽一棵、活一棵、绿一片。在造林质量和标准上,他坚持“四不栽”,即:林床不达标不栽,树坑不挖好不栽,苗木质量不合格不栽,没有浇水条件不栽,有效保证了造林质量。
在张素新的不懈努力下,2014年至今,一二九团防沙治沙工作成效显著,团场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地处沙漠边缘的连队以及城镇周边建成了2700余亩防风固沙林,不仅保护了5000余亩农田免受风沙侵袭,同时也给职工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无论身处哪个工作岗位,张素新一直对造林绿化情有独钟,他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每一棵树。近些年,他被师团评为“林业工作先进个人”“行业标兵”,今年11月,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称号。
“巩固和加强林地管护就是保护农业的生命线,防风固沙是防灾减灾的具体体现。”张素新表示,造林绿化、防沙治沙是他必须做的,更是他喜欢做的事。未来,他一定不忘初心,开拓进取,为加快团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和推进防沙治沙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造林治沙 绿染沙区
——记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朱骏亮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翟薇
12月2日,朱骏亮在黄龙岗沙区查看梭梭长势。 王璇 摄
“现在,团场的环境越来越好了,职工群众的幸福感越来越强。”12月1日,十三师黄田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朱骏亮对记者说。
朱骏亮和同事一起扛着铁锹和树苗,与风沙做了十几年的斗争,终于让曾经一片荒芜的沙丘变成了如今枝繁叶茂的梭梭林,阻止了土地的沙化,保住了黄田农场职工的田地。
“我家的棉花地和团场的沙丘紧挨着,这里又是风口,只要一刮风,沙子就随着风飘到地里,对棉花地侵害非常严重。”黄田农场一连职工朱广亮说。
而这一切,对于自小在十三师长大的朱骏亮来说,深有感触。“我记得小时候,只要外面一刮风,黄沙就满天飞。等风停了,父母就会有好几天早出晚归,处理地里堆积的沙子。”正因如此,朱骏亮心里早早就埋下了一颗防沙治沙的种子,“那时候我就想,什么时候刮风才能不刮沙子呢?”
2009年,在外打拼的朱骏亮回到家乡十三师,在黄田农场林业工作站工作。2013年,得知团场要开展防沙治沙工作,朱骏亮第一时间报了名。他和同事前后花2个月的时间,对团场辖区内的黄龙岗沙区进行了实地勘察,了解黄龙岗沙区内部环境,拿着卷尺一点点测量种植面积,并规划种植地段和种植密度。
其间,朱骏亮和同事以及团场连队的职工们趁着太阳还没出来,就来到黄龙岗沙区,按照划分的位置开始种树。就这样,1000多人用了2周时间,终于在黄龙岗沙区内部的315亩沙地种上了梭梭树苗。
把梭梭树苗种到沙地里,仅仅是个开始,后期的树木管护才是重中之重。树苗种下没多久,一天夜里,突然刮起了大风,因为担心梭梭树苗被风连根拔起,朱骏亮和同事连夜赶往黄龙岗沙区,扛着铁锹,顶着风沙,深一脚浅一脚地巡视沙地;看见被风掀飞的梭梭树苗,更是半点不敢耽误,立即找到对应的点位,进行补栽。
“大风天里挖坑,速度要快,不然沙子会把坑埋上。”高强度的劳作让朱骏亮和同事的手控制不住地颤抖,可看着一望无际,整齐排列着的梭梭树苗迎风摇曳着枝丫,朱骏亮觉得无比自豪,“一定要让这些梭梭树苗在沙地里扎根活下来。”
沙漠里种树难,让沙漠里的树活下来更难。为了实现自己的誓言,朱骏亮对黄龙岗沙区里的这片梭梭林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一般防沙林的管护期是3年。第1年,平均1周就要浇1次水;第2年,每半个月浇1次水;第3年,半年浇1次水。每次浇水,为了不让水里的砂石堵塞滴灌头,朱骏亮和同事在浇水时不间断地巡视,发现堵塞,就及时疏通。1天下来,频繁地弯腰让他们腰酸背痛。这样的巡视、浇水,要持续四五天,但他们觉得付出很值得。
从2013年到2016年,3年的时间,朱骏亮不知将黄龙岗沙区走了多少遍,每一片沙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在朱骏亮和同事的不懈努力下,黄田农场黄龙岗沙区315亩梭梭林的成活率达到了93%,梭梭树的平均高度都在三四米,最高的梭梭树高达六七米。
后来,朱骏亮和同事在黄龙岗沙区种植了200多亩梭梭林,成活率同样喜人。如今,黄龙岗沙区的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0%。夏天时,郁郁葱葱的梭梭林让人半点看不出这里曾经是一片沙漠。
“现在,职工们终于不用再担心大风天里,黄沙遮盖棉花地了。”朱骏亮指着成片的梭梭林自豪地说,“这片梭梭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它们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发挥了防风固沙的作用。如今,黄田农场的环境越来越好,风吹黄沙的景象早已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