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经验”在天山南北扎下了根

“枫桥经验”在天山南北扎下了根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11-17 19:1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新疆法院坚持党建引领,立足司法职能,不断丰富人民法庭践行“枫桥经验”的实践载体,巩固扩展人民法庭建设成果,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服务向西开放、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下功夫,探索形成了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人民法庭工作新模式,让“枫桥经验”在天山南北扎下了根。

勇挑重担巩固党在新疆的执政根基

新疆是反恐维稳、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新疆法院作为依法治疆的主力军、排头兵,始终把人民法庭建设作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基础性工作来谋划推进,从维护社会稳定、厚植党的执政根基高度认识和处理矛盾纠纷。

莎车县曾发生骇人听闻的“7·28”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如何培育基层群众法治意识,服务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摆在了莎车县法院面前。2022年,该院先行先试,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相继在全县除人民法庭所在乡镇以外的27个乡(镇、管委会、场)、568个村(社区)开展“一村一法官”活动,建立巡回审判点、法官工作站,通过定期走村入户普法宣传、指导人民调解、开展巡回审判等方式,解决民间借贷、婚姻家庭、土地承包等纠纷,培育法治意识,提升村级事务的法治化水平,营造主动学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法治环境。

乌鲁木齐县永丰渠人民法庭距市区55公里,负责周边3个乡镇的案件,人口数2.24万人,其中回族占41.67%、哈萨克族占39.89%、汉族占14.86%,且居住分散,永丰渠人民法庭立足辖区各民族杂居、农牧业并存、城乡结合的特点,打造“党旗下、马背上、指尖上”的枫桥法庭,邀请辖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党员干部、地方乡贤等入驻“特邀调解室”,构建法官、乡镇领导、包村干部、村支书协调联动的网格化诉源治理体系;通过车载、马背、步行等方式开展巡回审判,将司法服务延伸到农牧区每一个角落,法官年均深入农牧区走访36次,做到服务基层群众“一个都不能少”。同时,研发多语言智能翻译平台,实现汉、哈、维三种语言和文本互译,服务少数民族群众3000余人,审理双语案件426件,双语裁判文书翻译应用率达95%,为传统马背法庭插上现代信息化翅膀。

近年来,新疆法院不断夯实基层基础,174个中心法庭中,167个设立立案窗口,171个实现网上立案、电子送达,145个实现跨域立案、网上缴费,157个建立科技法庭,实现视频调解,把法庭建成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

聚焦核心区建设服务国家向西开放

近日,新疆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标志着新疆已经从相对封闭的内陆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新疆高院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全力服务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重大战略中作出法院应有的贡献。

作为自贸实验区之一的喀什市,每年经济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的涉企案件超过1500件,新疆法院立足护航“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推动在园区成立喀什经济开发区人民法庭,就近从快解决涉企矛盾纠纷,服务园区企业创业创新、健康发展。

哈萨克斯坦公民卡某经常往来于中哈两国,从事边贸生意,2022年3月,中国公民哈某向其订购一批玩具,卡某交付货物后,哈某余1.16万元迟迟未支付,卡某遂寻求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中哈联合纠纷化解平台”帮助,法官任利军与中哈联合平台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耐心向双方当事人释明合同义务和法律责任,解释相关法律规定,促成调解,最终哈某付清货款,仅用一天就化解了这起跨国纠纷。

该平台是霍尔果斯市法院践行能动司法理念,服务经济开发区建设的重要部署,集成审判、调解、仲裁、公证、律师等多个职能部门于一体,构建便利快捷、智能精准、低成本的“一站式”争端解决中心。平台成立以来,诉前化解合作中心纠纷301件,审结民商事案件181件,召开联席会6次,开展普法宣传101场次,为服务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中哈联合纠纷化解平台”作为“枫桥经验”在边境口岸的成功实践,被新疆高院推广至阿拉山口、巴克图、红其拉甫8个口岸,设立法官工作室、巡回办案点,今年以来办理国际、区际司法协助案件19件,审理涉外民商事案件140件,调解率68.92%,逐步形成有机衔接、良性互动的“一站式”涉外纠纷多元解决机制。

扎根沃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南疆四地州是我国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骨头,新疆法院的人民法庭就扎根在巩固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前沿,承担着乡村司法供给,服务保障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时代责任。

他们找准服务保障脱贫攻坚的切入点、结合点,主动延伸司法职能,开辟“绿色通道”快立快审快执涉扶贫领域案件,喀什地区疏勒县4700余名农户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受损1108.8万元,该县5个人民法庭联合成立矛盾调处工作组,为1590名农户追回373.5万余元,并持续跟进化解。和田市玉龙喀什人民法庭围绕玉石交易特点,成立“玉河调解室”,就地化解涉玉器纠纷,结合玉石交易典型案例开展司法宣传,规范玉石行业行为规范和竞争规则。昌吉州湖滨人民法庭对接葡萄、瓜果、蔬菜采摘基地产业需求,设立“葡萄基地法官工作站”,引导果农依法合规经营、前端预防风险,发出司法建议11份,辖区果业链案件大幅减少。

哈密市伊吾县淖毛湖镇年产13万吨哈密瓜,荣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2023年8月,伊吾县淖毛湖人民法庭接到社区联络员通知,社区居民阿某与瓜商邓某因卖瓜产生纠纷,法庭庭长夏海来提当即带领干警前往瓜地,原来因今年气温畸高,加之阿某管理不善导致部分瓜地烧秧、死秧,双方遂对年初商定的收购价格产生分歧,争执不下,引发矛盾。夏海来提认真倾听双方诉求,通过耐心细致的释法明理,双方分别作出让步,在原先约定的价位上进行微调,最终邓某将64亩哈密瓜全部收购,双方的损失降至最低。阿某高兴的说:“多亏了淖毛湖法庭的法官,帮我们调解,顺利卖掉了哈密瓜”。伊吾县法院淖毛湖人民法庭抓前端、治未病,针对哈密瓜销售纠纷多发频发开展示范性诉讼,帮助辖区农户规范《哈密瓜预售合同》《哈密瓜买卖合同》样本,预判易发纠纷,护航“淖毛湖哈密瓜”品牌,让瓜农过上了“甜日子”。

在“枫桥式”人民法庭培育过程中,他们紧盯稳粮、优棉、强果、兴畜目标,积极对接司法需求,为辖区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提供“全链条”司法服务,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助力推进乡村振兴。

锦上添花助力旅游业健康发展

新疆是世界四大文明的荟萃之地,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长期交流交融,各族文化竞放异彩、悠久厚重,自然景观神奇美丽,人文景观蜚声中外,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是祖国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新疆法院坚持能动司法服务文化润疆工程和旅游兴疆战略,护航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伊犁州直法院在那拉提、喀拉峻等景区设置毡房法庭、马背法庭,让优质司法服务惠及八方游客。5月28日,来自四川省的游客张某在喀拉峻景区某农家乐毡房入住期间,因灯光照明不足不慎摔倒,与农家乐协商赔偿事宜产生纠纷。于是,张某向特克斯县法院喀拉峻旅游“毡房巡回法庭”负责人玛那甫·米卡尔丁求助,在玛那甫耐心地释法说理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握手言和,农家乐当场退还张某50%的住宿费,纠纷得到圆满解决。张某由衷感叹道:“真没想到在景区还有个毡房法庭,这么快处理了我的纠纷,让我们外地游客感到很安心!”

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市法院在将军山滑雪场、库木塔格沙漠公园景区设立旅游巡回法庭,推动“法旅融合”,针对景区内滑雪、骑马、沙漠越野等高风险旅游项目,向经营者发出司法提示并推送典型案例,督促完善安全警示标识和保护设施,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明确告知,提示旅游者购买旅游意外保险等,助力营造安全、有序、舒心的旅游环境。

喀什市法院浩罕人民法庭加大与古城景区游客中心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接力度,引导市场主体强化质量和安全意识,依法诚信经营,实现由“事后维权”向“事前预防”转变。去年以来游客大量增加,相关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却很少发生,实现了维护游客权益和推动旅游发展的双赢。

目前,全疆法院在景区共设立102个巡回法庭、56个法官工作室,实现4A级以上旅游景区巡回法庭全覆盖,审理案件76件,诉前调解363件。与当地党委政法委、文旅局等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问题,提出15条司法建议,深入景区开展法治宣传活动60余场次,发放普法资料1.3万余份,接受法律咨询5000余人次,持续擦亮“新疆是个好地方”靓丽名片。

用心用情服务各族群众团结和睦

新疆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多宗教并存,共有56个民族,世居的有汉、维、哈、回、蒙、克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占57.76%,民语系案件占39.8%,利益诉求多元,矛盾化解纷繁,新疆法院牢牢把握感受到公平正义的主体是各族群众,把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公平正义的期待作为奋斗目标,做实司法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连绵起伏的阿尔泰山之下,古老的牧道曲折蜿蜒,近日,阿勒泰市法院阿拉哈克人民法庭处理了这样一起民汉之间的代牧纠纷。胡某将牛群交由哈某放牧,期间,胡某的一头牛因病死亡,哈某没有及时通知胡某,只说牛走丢了。后来,胡某找到死去的牛,追到哈某家中讨说法。“现在牛死了,只能给你赔钱。但是马上就入秋了,家里需要打草和购买牲畜,资金实在紧张,短期内无法拿出这么多的钱来赔偿。”哈某愁眉不展。法官热依扎驱车200公里赶往托勒海特夏牧场处理,在充分了解案件事实后,从维护民族团结的角度用心用情调解,最终,哈某为胡某减免部分代牧费作为损失赔偿,一起民汉之间的矛盾就这样被化解了。

新疆法院不仅重视通过审判做好民族团结这篇“大文章”,也重视化解婚姻纠纷促进家庭和谐的“小文章”。

大车司机艾某,因为工作原因常年不在家,妻子阿某一个人照顾家一家老小,夫妻二人沟通交流也少,阿某觉得艾某不顾家,便提出离婚。法庭庭长艾力塔比尔深入了解情况后,约夫妻两人到家事调解室,孩子们眼泪汪汪的给妈妈读了一封信,法庭工作人员收集整理并制作了回忆快乐时光的小视频在调解室进行播放,看着一家人幸福的过往和孩子们满眼的期盼,妻子留下了感动的泪。看到情况好转,艾力塔比尔趁热打铁,给阿某算起了离婚以后的“感情账”“经济账”,一想到离婚后孩子们将没有爸爸,失去固定经济来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阿某离婚的念头动摇,艾力塔比尔便劝二人先回家再商量一下,艾某也赶紧表示,今后肯定会好好挣钱养家,多抽空回家陪家里人,阿某也撤回离婚诉求。

沙雅县法院红旗法庭始终以“为社会减压,为法院减负,为家庭疗伤,促事了人和”为目标,在司法实践过程中探索形成婚姻家庭纠纷调解“五步法”,通过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快乐的回忆、悲伤的离别、算清两笔账、定期回访,今年以来先后成功帮助19对夫妻破镜重圆,离婚纠纷同比下降55.79%,和好率达46.34%,有效弥合了亲情裂痕,重拾美好回忆,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彰显了司法温度。

这些法庭只是人民法院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缩影,还有阿克苏地区的人民法庭培育村级法律明白人,协助302个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伊犁州喀夏加尔人民法庭设立“卡利亚”(意为有威望的老人)调解室,老党员、老支书、退休干部等6人组成“卡利亚调解队”,融合《民法典》与哈萨克民俗参与调解;乌鲁木齐头屯河法庭立足辖区“城乡结合,产业融合”特点,设立“古丽调解室”,探索三调联动、三所联动、一庭多驿站特色路径;阿勒泰地区喀拉玛盖人民法庭创新“冬不拉调解法”“牧区三办工作法”,为牧民提供“订单式”司法服务;克州“天门调解室”“爱国戍边调解室”用柯尔克孜族谚语助力调解更接地气;和田地区“车载巡回法庭”,开展“案例进百村”活动,把法搬到人民群众身边;昌吉州“盖碗茶调解室”“五丰调解室”等传统调解室紧贴民心,及时化解乡村邻里争议;哈密市石油人民法庭探索形成“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合力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吐鲁番市高昌区法院在人民法庭辖区设立36个“诉源治理工作站”,推动实现“小事不出村”,等等。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道路上,新疆法院始终秉持能动司法理念,不断延伸司法服务触角,探索打造的“一庭一品”在新疆这片沃土上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基层,最细微、最繁琐的任务在基层,最大有可为的司法实践也在基层。新疆法院将人民法庭工作置于落实依法治疆、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大局中思考谋划和推进落实,切实把人民法庭打造为彰显司法公信的最前沿,诉源治理的主力军,维护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基层治理篇章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王伯明 赵晓琳)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