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刚:做勇为人先的“排头兵”

魏刚:做勇为人先的“排头兵”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11-04 16: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我只想着能多做一点准备,把工作完成的漂漂亮亮,给咱们准东石油人争光。”魏刚说到。

魏刚,中油国际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天然气项目(以下简称阿姆河项目)电力运行监督兼电力调度。阿姆河项目是新疆油田公司和中油国际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公司合作下的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

从乌鲁木齐到阿姆河畔,魏刚已走过了13个年头。他将青春挥洒在阿姆河项目,用不畏艰苦、一丝不苟和互帮互助的精神,呈现出准东石油人的好风貌。

艰难困苦亦往前

“没有功夫想着退缩,只想把工作拿下并做好。”魏刚说。

2010年初至项目时,阿姆河项目员工们所面对的只有三间彩钢板房和漫天狂涌的风沙。大家虽然都曾在沙漠、戈壁上工作过,在心理上也都打过“预防针”。但是在看到项目最初的环境时,还是比想象的要更恶劣。

“在开始的前三年,气候最差的时候,一周7天在外面都不敢把嘴张开”,魏刚回忆道,“吃饭时总感觉嘴里有东西摩擦,以为是佐料,吐出来一看是嘴里残留的沙子。”

(漫天风沙的工作环境 来源:魏刚本人)

一间板房里两张小床,缺少桌凳就坐在地上勉强学习;能吃到的青菜很少,大家就开垦一个小菜地自己种;卫生间很小,“洗完澡后浴室周围都是沙子”。

除了生活的苦,工作上的困难也向项目上的员工们发起了挑战。

作为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项目所在地一年中最高温度逼近50℃的天数比比皆是。

在高温下燃气轮发电机组连续高负荷的运行,对电力保障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任何一次停电都会导致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人民币的损失。

为避免发生事故,魏刚每天顶着高温,巡视项目上7台燃气轮发电机组以及辅助设备。穿着整齐的工作服,只露出两只眼睛和嘴巴,汗水是身上的常客。

“没有什么高温天气,这就是我的工作。只要在岗位上,就必须对所有设备做到心中有数。”魏刚说。

工作的困难没有打倒魏刚,与家人分离的遗憾却对他再次考验。

魏刚的妻子在怀孕后被检查出易流产体质,每个月都要住院、打保胎针。住院时间少则两周,多则一整月,大都是魏刚妻子一人前往。

“每次想到这些,我总是愧疚不已。”魏刚说。“‘老公,我没事,你不用担心。’听到电话那头老婆的话泪水就忍不住滑了下来。”

魏刚在工作时间内,将全身心投入到任务与学习上,用充实冲淡牵挂。从未因此影响过一次正常工作。

认真负责勇争先

“不怕不会用,就怕不去学不去做。咱们是土方员工眼里的专家,打铁还要自身硬。”魏刚说,他在进入项目前并未接触过燃气轮机发电机组。

魏刚每天继续坚持至少1小时的自主学习,阅读大量专业书籍。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脚步便穿梭于各个电力系统专业工程师的工位之间,在半年时间内便可独立带领土方员工完成开停机、倒闸及并网等一系列操作。

除学习进步之外,魏刚也做到了全年工作准确零出错。

并网操作需要员工在半小时之间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用以毫秒为精准度的严格要求来把控,才可避免意外的发生。

魏刚在一次并网操作过程中发现同期表异常,转动方向与电压、频率调节不同步。他及时停止并网操作并向领导反映了情况,经工程师检查并及时处理故障,避免了一次发电机与电网“撞车”事故。

(魏刚在监测各项数据 来源:魏刚本人)

“一刻不停地盯着,会感觉到眼睛有些酸痛。”魏刚笑着说,“下班后看到血丝密布的眼球,终于知道视频时孩子为什么说爸爸的眼睛像兔子了。”

阿姆河项目工作范围在逐年扩大,魏刚毫不犹豫地扛起重担,负责电厂运行、电厂运行安全、电力运行调度三项工作。

阿姆河项目7台燃气轮发电机组以及辅助设备的启、停,日常切换,事故处理;项目上所有的用电设备、变电所、输配电线路的正常运行,停、送电工作;站内所有设备安全措施的落实执行与监督,自此成为了魏刚的日常。

“每天12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回到宿舍有时饭都顾不上吃,倒头就睡。”魏刚回忆道,“但我只想能多做一些工作并做好。尽管不是党员,但我也要用党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魏刚在一岗三责后的5年内未发生一起意外事故。

在像魏刚一样的员工们努力下,阿姆河项目部于2012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称号;2020年被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

团结合作心相连

俄语是土库曼斯坦第三大语言。阿姆河项目的每一位员工在派出前,都要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俄语培训,但想要熟练使用俄语的魏刚并不满足于此。

魏刚在工作时间用俄语和土方员工交流沟通,在下班后就通过翻译软件和听录音的方式学习。两种形式下每天进行2小时的俄语学习积累,对魏刚来说是家常便饭。

“有空就多看看,没有固定的时间。”魏刚说,“有时候吃饭吃快一点或晚上晚睡一会,就可以多挤出一点时间来学习,‘从生到熟’总是一个过程。”

在每天的自学、与土方员工的沟通积累中,魏刚的俄语水平在三个月内取得了很大进步。

凭借着对俄语的熟练使用,魏刚也很快就与土方员工 “打成一片”。在工作上认真负责地“传帮带”,在生活上团结成为好朋友。

面对基础薄弱的土方员工,魏刚会耐心向土方人员讲解电厂各个系统,十余载间已带出数位重要岗位工程师和厂站管理人员。

(魏刚指导土方员工操作 来源:魏刚本人)

“土方员工会亲切地称呼我们师父。这不仅是彼此尊重,更是我们像朋友一样团结合作下的心意相通。”魏刚说。

雷那特便是魏刚交到的一位土方好友。他会在魏刚生病时及时视频问候,关心是否好转;在日常工作中,雷那特也会与魏刚这样的中国伙伴们分享当地特产和美食。

魏刚还时常充当中土两方员工的“传话筒”。雷那特会让魏刚询问大家是否有需要帮忙捎带的物件;当雷那特这样的土方朋友遇到困难时,中方员工也都会及时伸出援手。

语言通了,大家的心自然也融在了一起。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合作项目,阿姆河项目的成员们不仅在工作上团结合作,在日常生活上也和当地员工、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彰显出“青年文明号”的良好风貌。

“尽管来自不同的国家,但中土一家亲,大家就像亲兄弟一样。我们齐心协力,取得成绩也建立友谊,一起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力所能及的贡献。”魏刚说。(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张孟恩 胡暄林)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