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十大案例发布。

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十大案例发布。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10-24 18: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0月24日,记者在新疆和田市召开的2023年“冬日胜景”全国旅游宣传推广暨“新疆是个好地方”19省市旅游推广援疆活动上获悉,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十大案例发布。

案例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以物证史、以史增信,展现多元一体中华文化新疆篇章。

看新疆,知地大物博,看博物馆,知历史悠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让各族群众“知来处,明去处”,从历史中汲取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案例二

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挖掘模范感人事迹、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上北京”的故事广为流传,他爱党爱国、珍视民族团结的光荣事迹在新疆代代相传。如今的库尔班纪念馆每年接待上万名游客,用库尔班精神事迹感召着各族儿女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开启新征程,奋进新时代。

案例三

喀什古城景区:保护性改造古城、建设性打造景区。

喀什古城景区保留传统民族特色,让少数民族同胞在家门口发展特色产业,吸引大批创业者带来新鲜活力,探索出景城融合、居游共享的发展模式,成为一个敞开怀抱、包容开放的“博物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

案例四

和田夜市:构建旅游休闲综合体、打造各民族交流“会客厅”。

曾经的“路边摊”变成如今的“新地标”。和田夜市是品尝特色美食、体验多元文化的网红打卡点,在这里,不同民族经营户联合创业、互帮互助,全国各地游客共享美食、同歌共舞,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间大舞台”和“城市会客厅”。

案例五

喀赞其景区:构建主客共享家园、奏响民族团结乐章。

喀赞其景区依托多元一体民族文化和浓郁民俗风情资源,通过旅游发展促进了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多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互嵌式社区和新疆民族融合旅游的一个样板。

案例六

交河故城:“遗产+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交河故城以“流动博物馆”为载体,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了解领悟中华文化,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课堂。

案例七

阿克其格村: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铸牢民族团结之基。

过去以放牧为主的阿克其格村,通过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业态,使牧民增加了收入,吃上了旅游饭。乡村增添了新活力,实现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交流无障碍,为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作出了良好示范。

案例八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用文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史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兵地一盘棋”“兵地一家亲”,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以1500多件套文物,深入阐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向游客全景展现几代兵团人扎根新疆屯垦戍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贡献。

案例九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铸牢民族团结不朽丰碑、传承“三五九旅”屯垦精神。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紧扣屯垦精神,以全新声光电等展陈方式,向游客生动讲述这支红色部队凝聚各族群众安边固疆的光辉历程,让各族群众和广大游客铭记民族团结的不朽丰碑。

案例十

兵团十四师四十七团:聆听老兵故事、凝聚团结力量。

“民族团结同进步,老兵精神代代传”。兵团十四师四十七团打造沙海老兵红色旅游区,推出独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精品旅游线路产品,以旅游讲述沙海老兵扎根边疆,与各民族手足相亲、同心圆梦的感人故事。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