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什里乡:天山脚下的牧民新歌

新疆阿什里乡:天山脚下的牧民新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9-14 21:0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新疆昌吉市阿什里乡文化站站长加尔肯别克弹着冬不拉,用哈萨克语唱出这首《爱拼才会赢》,“爱拼才会赢”正是阿什里乡牧民们血液里流淌着的精神。阿什里乡始终聚焦“推动产业发展,促进民生改善”这一主线,引进全疆最大的畜牧产业园,打造哈萨克族手工艺品基地,让走出大山的牧民放下羊鞭,开超市、当工人,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依托科学养殖 收入“稳得住”

“当地居民平时又要种植,还要饲养,还要处理家里的事务,我们采取统一的科学化饲养后,不仅解放了他们的劳动力,也让他们的收入变得更多。”昌吉市新峰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张峰说。

畜牧业是阿什里乡的主导产业,阿什里现辖区企业及合作社共有二十多家,相较于从前牧民上山散养牛羊的模式,阿什里乡的合作社走上了科学的现代化养殖道路,这不仅为牧民改变生产方式提供了基础,还增加了牧民的收入。

“我们以前在山上放羊,都是一年四季跟着羊,这样算下来赚得钱少,还在山上吃苦,现在在合作社寄养,自己养的时间短,赚得钱又多。”阿什里乡红沟村牧民麻吾列什·胡万拜克说。

目前阿什里乡的畜牧养殖合作社基本都使用上了现代化生产调度设备。在这种精准的监测下,除了定期的防疫记录,系统还能够根据牛每天的进食量、进食次数和产奶量判断牛是否处于健康的状态,如果出现异常能够及时的发现并派兽医去诊疗,尽早地干预,减少经济损失的同时保证了奶源的健康。

“如果我想查一头牛的资料,我只需要在电子设备上输入它的耳号,就能看到这头牛的所有记录。”张峰说。在进入了数字化的养殖模式后,每个奶牛都拥有自己的成长档案。

科学化的养殖不仅极大程度上降低了传统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疫病难控、产量低等问题,还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带动当地牧民增收。

“我在这个合作社干了2年了,专门加工饲料,一个月多了有七千块钱,少了也有五六千块钱,一年能拿七八万块钱。今后我在这个地方好好劳动,好好挣钱,(让)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阿什里乡胡阿根村村民叶尔扎提说。

“合作社在养殖用人方面,会优先考虑本地牧民,一些技术操控类的工作也会对合作社内的牧民进行专业培训,让牧民学会科学化的养殖技巧,这大大提高了牧民的养殖技能,也拓宽了牧民的收入来源。2022年,我们全乡牧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9000元,今年有望再增长400元。”阿什里乡副乡长阿山•瓦合浦说。

传承民族文化 工艺“能发展”

在阿什里乡的定居工程实施中,许多牧民原有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有牧民开始从事农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的劳动。昌吉市阿什里乡二道水子村叶斯力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就是在政府的引导下,牧民自发开展的民族工艺合作社之一。叶斯力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5月,是以刺绣户为主体的联营合作社。

(叶斯力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玛依努尔•卡马力介绍刺绣花纹 龚淑钰摄)

合作社产品以花毡、挂毯、坐垫、地毯等哈萨克族传统特色手工艺品为主,图案精美,民族特色突出,极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现如今,合作社充分吸收现代生活需求经验,开发纸巾盒、桌垫等刺绣产品,既保留了民族手工艺的独有韵味,也体现了现代时尚风格。

“我们在线上也开了销售渠道,现在做的这些花毡、抱枕,大多都是顾客订单定制好的,不愁销路。现在社员的收入多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叶斯力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玛依努尔•卡马力说。

近年来,为了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哈萨克族女性开始寻找新的经济来源,但是受限于自身的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就业途径较窄。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的出现,为当地哈萨克族女性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石娜尔古丽·吾斯潘是阿什里乡二道水子村村民现在也是合作社社员,她的丈夫是一名货车驾驶员,家中有两个孩子上学。“我们家以前日子不好过,丈夫一个人赚钱,他很辛苦。现在我在家一边照顾着孩子,一边做刺绣,一年也有两三万的和收入,家里的经济压力小了很多。”石娜尔古丽·吾斯潘说。

在阿什里乡,很多哈萨克族女性是靠母亲等上一辈的言传身教学习刺绣。而今,哈萨克族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文化结构正在转变,哈萨克族传统刺绣面临着传承者观念转变、技艺拥有者减少、传承断代的严峻形势。

玛依努尔的合作社是以孙子的名字命名的,11岁的叶斯力·木沙从小在奶奶的刺绣的熏陶下也迷上了刺绣,于是在学校的兴趣课堂就报名选了刺绣。“我从小看奶奶做民族刺绣,家里的装饰品也基本都是奶奶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我要学会这门手艺,现在我会‘花’和‘角’两种样式,未来我也会学到更多,把哈萨克族的传统刺绣工艺传承下去。”

“阿什里乡除了哈萨克民族传统刺绣,还有皮雕、骨雕,马鞍等民族传统工艺,对于这些民族瑰宝我们要发展好、宣传好、传承好,让民族传统工艺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得到积极保护和持续发展。”阿什里乡党委副书记马鑫表示。

落实保障工程 牧民“定得下”

“以前我们在山上的时候,太困难了,没有电也没有水,孩子上学看病都太困难了。现在搬过来这个85平方的新房子,我们只掏了四万两千多块钱,其他的都是国家补贴,我们很感谢政策对我们的照顾。”新疆昌吉市阿什里乡天鹅小镇居民玛木尔别克说。

过去,阿什里乡的哈萨克族牧民世代游牧、居无定所,受自然条件制约,生活质量相对偏低。不少牧区儿童因为随父母四处游牧,难以像同龄人一样坐进课堂学习。

“小时候,我们经常搬家,没有固定的小伙伴能陪我玩。直到搬进了天鹅小镇的楼房里,才让我有了安定的感觉。在这里,可以和同学、朋友一起嬉戏玩耍,我更喜欢山下的生活。”天鹅小镇的居民阿丽尔·阿依持别克腼腆的笑着说到。

在天鹅小镇定居后,13岁的阿丽尔·阿依持别克在阿什里乡中心学校上学,家里距离学校步行只有十分钟的路程。相距学校500米,便是阿什里乡乡卫生院,和以前在山上游牧相比,孩子上学和老人就医都更加方便快捷。

“我婆婆患有高血压,需要每天测量血压,乡卫生院离我们很近,只需要走路几分钟就到了。婆婆行动不便时,村医还会上门为我们服务。”天鹅小镇的居民叶力曼·胡安别克说。

三十年来,阿什里乡在“定居兴牧”工程中,不断完善民生保障体系,配备设施齐全的幼儿园、小学、乡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民生保障机构,有效提升了居民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昌吉阿什里乡天鹅小镇的孩子们在小区广场踢足球 马秀兰摄)

要想居民生活过的好,民生保障工程不能少,但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更重要。为此,阿什里乡还鼓励牧民转行就业。12月到次年3月会定期开展就业培训,每个月组织待业人员参加昌吉市技能学校的技术培训,技术培训工种包括“养殖、汽修、理发、育婴”等。

(昌吉阿什里乡天鹅小镇的孩子展示他的足球奖牌 马秀兰摄)

木沙合买提做了数十年的木工,结婚20年来一直租房居住,2020年,搬进了天鹅小镇,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在乡政府的扶持下,木沙合买提结合自身优势,开了一家装修公司。“前不久,我们的经营许可证发下来了,接下来我就可以带着大家一起干活挣钱了。”木沙合买提说。

“以前大家都在山上,只会放羊,现在下山了,学会了技术,开起了汽修店、理发店,有家有事业,乡亲们才真正在阿什里乡扎下了根。”阿什里乡的副乡长阿山说。

如今的阿什里乡正呈现出产业兴旺、经济向好、稳定和谐、人民幸福的蓬勃发展之势。(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校级金课《新闻写作》的实践成果)(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张晓宇 龚淑钰 马秀兰 赵冬玲)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