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市:“文旅康”产业互联 乡村旅游模式焕新 ——十三户村书写美丽休闲乡村新篇章

新疆昌吉市:“文旅康”产业互联 乡村旅游模式焕新 ——十三户村书写美丽休闲乡村新篇章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9-04 17: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艳阳高照,微风轻拂,伴着房门的打开,夹杂着艾草香的风轻略过游客的鼻尖,沁人心脾,久久回味。

“我们乡村旅游这一块,定位比较准而且非常结合我们的地气,没有凭空想象从外面引进一个模式,那样很费劲的,所以我们就结合这个村上现有的资源把它打造成适应我们这个村子的乡村旅游模式。”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六工镇十三户村村支书楚保金说道。

为推进乡村旅游模式优化,打造十三户村特色乡村微旅游,十三户村在资源融合的基础上,将文化、旅游、康养相结合,实现十三户村以“小面”带动“大盘”的新技能。

在文化润疆和乡村振兴的要求下,十三户村以乡野文化、乡村微旅、艾草康养为主要发力点,构建十三户村特色旅游新模式。

感悟乡野文化风情

“我们过去不重视文化这一块儿,现在要改变一下,要以文化为基地去搞好我们的旅游新模式,要让游客来了不仅看得到美丽风景还能感受到咱们村的文化底蕴。”楚保金强调。十三户村全村拥有特色民宿和农家乐20余家,4A级景区杜氏旅游、新疆百年史料馆、特色采摘园及户外(内)垂钓场所吸引着周边城市的游客趁着假期前来游玩。“孩子好不容易有个假期,市里面都玩腻了,想带他来感受一下乡村,看看乡村的美景!”这次来十三户村旅游游客胡先生专门做了攻略,趁着孩子放假打算带他好好玩两天。

十三户村特色产业突出,种植有千亩玉米、山药、西瓜、葫芦瓜等水果和蔬菜。在智慧采摘园里的“认养”区域,顾客能通过认定菜地亩数和位置,自由安排播种(栽苗)、管理和收成,顾客可自己设计种植方案,也可请工作人员负责管理,顾客拥有蔬菜的最终支配权,果实全部归认养者所有,游客也可以和亲戚朋友利用休闲时间前来“智慧采摘园”采摘蔬菜,体验农耕、田园生活,园区管理员可根据顾客需求,介绍农家乐供顾客自己烹饪,享受自给自足的愉悦。

除了乡野采摘,冬季的垂钓节也是十三户村的特色体验项目。“我们这垂钓节的时候游客来得特别多,这儿都住满了!”十三户村农家乐的老板马先生乐呵呵的讲到。在垂钓时游客们抛开平时的杂念,专心地坐在水边,将自制好的饵料穿上鱼钩,专心地等着顿口,这是难得的放松自我的机会。十三户村融合设施渔业和休闲渔业产业链,建设了全疆渔业品种展示中心、湖滨休闲带、中南海钓鱼台、芦苇荡小公园,举办了钓鱼比赛、钓鱼节活动,填补了昌吉市休闲渔业特色旅游产业空白,打造了集渔业生产、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基地。

“在城市生活的游客来到我们这里都会感到舒畅,感到放空!”楚保金说道。

海威渔业室内垂钓渔场 黄宝仪

产业互联助力“乡村微旅”

农业为乡村微旅造景,旅游业与农业产业互联,乡村微旅成为都市游客短暂逃离城市压力的新选择。2018年起,十三户村开始进行产业调整,以现有农业资源为基础,陆续打造了渔产业小镇、艾草小镇、油菜花种植、新疆百年史料收藏馆等一批旅游资源。

体验乡野美食是乡村微旅的一大特色。除了常规的农家乐,十三户村依托海威渔业,凭借全鱼宴农家乐也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海威渔业老板陈国春表示,“我们这边主要是大锅鱼,游客可以自己垂钓,钓上来之后我们负责加工,这也增添了旅游的趣味性。”

乡村微旅长效发展更关键的是要留住游客。一幢幢整齐规划的村民宅基地,除了村民自住外,还有一部分闲置房被村集体返租,改造为民宿供游客住宿。“我们现在收费是一幢一天600块,你可以来八个人,十个人都是一个价。”六工镇十三户村村干部王海霞说道,“这样的话即可以实现村民创收,也可以把资源全部利用起来,同时也解决了游客住宿的问题。”

绿油油的油菜花田上,驻扎着约五十个白色帐篷,这些帐篷可供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休息,远远望去,恬淡舒适的游牧生活令人向往。十三户村依托油菜花种植,于2022年举办了第一届油菜花采摘节,村里散落着油菜花采摘节打卡处,吸引了不少游客的参与。“我们今年的油菜花采摘节将于6月举行,目前正在筹备中,以更好地迎接游客。”楚保金透露道。

油菜花基地与驻扎的帐篷 黄宝仪摄

一“艾”多用,发展绿色康养

“我们的最初的定位就是面向全疆市场,后期再拓展到全国。”王海霞谈到该村艾草产业发展是信心满满的说道。以艾草养生为特色,结合传统中医文化,依托艾草养生馆,中医理疗馆等发展艾草康养产业是十三户村的另一张旅游“名片”。

艾草作为一种药用草本植物,全草都可以入药,既可以祛湿寒、理气血、活经络,又能起到消炎平喘的功效,随着人民保健意识的增强,艾草产品逐渐成为市场上消费者青睐的香饽饽。

在十三户村,村委会利用村民闲置房屋返租村集体来打造艾草小镇。“一方面,通过开展艾草产品深加工,生产艾草精油、艾条、艾柱等产品,另一方面,开展艾草养生项目,比如艾草针灸、艾草中医理疗及养生泡脚等。”王海霞介绍道。

在小镇内,各式各样的艾草加工产品如精油、艾条、艾柱等,摆在大厅两旁的展览柜旁,大厅右边则是一个小型艾灸养生体验馆,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提供体验项目。“旁边就是我们目前已经在营业的泡脚馆,旅游旺季的时候慕名而来的游客比较多。”王海霞介绍道。

“之后我们计划公立社区医院的进入。”王海霞展望道,“下一步,我们希望能够发展成社区和家庭康养相结合的模式。”目前,十三户村村委会准备开设科普和技术培训班,将有意愿的村民集合起来参与学习,一面是为了面向全疆市场做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村民就业问题,动员更多的村民参与康养建设。

通过对现有资源土地的分析和规划布局,十三户村精准定位,以“文化+旅游+康养”的新模式,借以三产融合的力量,全方位打造乡村旅游新格局。村民脸上挂满笑容的同时,来此游玩的游客也不会失了笑容。(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校级金课《新闻写作》的实践成果)(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黄宝仪 吴诗琪 赵彤彤 谢雅玲)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