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市:“三度”治理 焕发农村新容颜

新疆昌吉市:“三度”治理 焕发农村新容颜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9-04 17: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门庭翠树微风过,昔容换彩迎客来。在新疆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一条条道路笔直的柏油马路,直通家家户户;路面整洁干净,垃圾桶摆放整齐有序。再也见不到往日“雨天一身泥,垃圾到处飞,污水随处倒”的场景了。

六工镇十三户村道路 杨雯颖摄

十三户村只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昌吉回族自治州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工作中有态度、力度和温度,全面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推动了美丽乡村焕发新容颜。

治理“有态度”

“我们十三户村获得了2022年‘中国美丽乡村’称号,我们主任今天去吐鲁番市托克逊领奖牌去了。”六工镇十三户村党总支书记楚保金自豪地说。十三户村的村干部们治理“有态度”,使村子一次次“焕新颜”。

这并不是十三户村第一次获得全国性的奖项,2017年十三户村就荣获“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奖”。十三户村村委会的墙上还挂着“自治区文明村镇”、自治州“美丽乡村”、自治州“生态村”等荣誉奖牌。

“十三户村从昌吉市六工镇最穷的、最苦的一个村发展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我们用了将近20年时间。”楚保金说。

21年前,村民们居住在土房子里,污水随手倒出自家门外,垃圾也随意扔在门口的土路上。2002年,十三户村有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在三公里以外统一建新房,进行整体村庄搬迁。但钱从哪里来?

当时村里资金很少,村民人均收入很低,有的村民拿不出钱,有的村民不愿意拿钱,还有的村民不敢拿出钱来。

但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和长远的发展,问题必须得解决。十三户村的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地去讲政策、讲规划,了解村民们的想法和困难,帮村民们找贷款,反反复复地去动员村民。

干部们来来回回地奔走在十三户村的土路上,一家一户地去解决难题。撸起袖子加油干,是政府和干部们面对困难的态度,也是十三户村“焕新颜”的秘诀之一。

2012年第二次搬迁时,村民们可以享受国家的惠民政策,每户补贴5万块钱,其中国家安居资金2.1万,援疆资金1万,基地筹集了1.9万。

最终十三户村以统筹国家项目、村集体补助和村民自筹三种办法共筹集3200万元资金,于2002年和2012年进行两次搬迁工作,561户村民住进了新房,其中282户村民住上了二层小洋楼。

“原来的老庄子地方小,环境不好,后来我们搬进了新房子,上下水、暖气都有,环境越来越好了。”见证了十三户村发展变化的村民摆秀英说。

治理“有力度”

基本住房问题解决了,但人居环境问题的其他方面还很严重。村民住上新房后,十三户村加大治理力度,创新管理模式,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8年,十三户村探索“党建+物业”模式,由村党总支、村委会牵头,出资500万元注册成立新疆顺民物业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委员、监督委员会主任徐振彪担任物业公司总经理,用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服务。

十三户村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对物业公司的引领帮带作用。“我们的清洁队伍一般会由有经验的老党员担任队长,组织队伍中的其他村民进行物业服务的学习培训,并带领他们进行垃圾清理、花草树木的修剪管理、基础设施的维修等工作。”新疆顺民物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保洁员马文刚说。

除了红色管家队伍的管理服务,十三户村还将公司化的管理模式运用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

“我们通过和上级政府沟通,特别是发改委,最后决定每家每户就建筑面积每平方每年收 3 块钱物业费。”楚保金说。

“物业费”和“农村”,看似怎么也不搭配的两个词,在十三户村这里却有机融合,被纳入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中。楚保金介绍道,每年收取的物业费,既解决了保洁员的工资,又解决了绿化、亮化、美化,包括路灯维修、电费、垃圾的清运费等等这些费用。

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后续管护上,十三户村以“管”为核心,统一运维管护,推动长效管护机制全面运行。

在垃圾治理方面十三户村采用“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市处理”的模式。

每天早晨村上的清洁员都会开着三轮车来把村民收集打包好的垃圾收走,再交由六工镇转运到昌吉市进行统一处理。

除此之外,十三户村设立红黑榜、划分区域实行“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激励村民落实包括庭院三区分离、生活垃圾分离及居住环境干净整洁在内的“院内三件事”和包括厕所革命、庭院内外环境、居住环境、污水排放、垃圾清理及生产垃圾在内的“院外六件事”。

“我们都积极配合环境卫生工作,因为环境好了,我们自己住得也舒心。而且因为羞耻心,我们都不想上黑榜,所以也会做好‘院内三件事’和‘院外六件事’。”十三户村村民屈国荣说。

通过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十三户村的每个村民都参与到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良性闭环。

治理“有温度”

六工镇在基础设施与管理服务上为老百姓保驾护航,傲人成效的背后,是村干部始终心系群众,以温暖行动带动村民走好环境治理之路。

六工镇下六工村每个片区的队长成了干群联系的“粘合剂”,工作队每两个月会对每户人家进行走访,面对面为群众宣讲垃圾分类与清理的途径,还加入群众一起参与卫生打扫,增进群众对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认同。

六工镇的环境治理并非一帆风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群众力所不能及的时刻。“今年我们片区有个老党员,他的房屋比较旧,可能需要大约5万元盖一所小房子。”六工村村党总支委员蒲年英回忆道。

然而对于两位老人来说筹够资金有不小的难度,于是昌吉市发改委驻下六工村“访惠聚”工作队为他们提供了大约2万元用以补助。如此一来不仅促进了环境整治,也为扶持群众生活工作增添了“温度”。

干部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一位群众心里。作为环境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党建领导下的物业公司不仅将着眼点放在如何做好卫生服务上,还积极将十三户村群众纳入组织体系。

缺少经济来源的村民可以通过维护村内日常卫生工作每月获得1500元收入,如此温暖的治理方式使他们的经济负担得到减轻,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现在,由十三户村中17名低保户、残障人士组成的新疆顺民物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保洁员队伍,已然成为村庄清洁的主力军之一。

走进十三户村,道路两旁村民家门口赫然张贴着“美丽庭院示范户”标牌。思想好、家风好、学习好、团结好......每一颗星都是村委对村民出色的行为表现和思想精神的最高嘉奖。

“做好垃圾清理不仅可以参与红榜和‘美丽庭院’的评选,还能用积分换东西呢。”六工镇十三户村村干部王海霞说。

有的村民爱干净,有的不在意卫生,要让村庄环境整洁美观,关键要想办法激励大家,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机制。

积分制是六工镇调动群众积极性的亮点措施,村民们通过清洁卫生获取的积分可以换取生活用品,小礼品兑出大作用,积分制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热情。

十三户村将数字乡村治理与环境提升相结合,开设“新翼书乡”的积分银行小程序,协助每户人家进行注册和使用;下六工村在垃圾治理上提出了“新点子”,用收集可回收垃圾的方式鼓励其资源回收利用。

村子要想“一直美”,离不开干部的努力,更离不开村民们的群策群力。“除了党员干部与保洁员负责公共区域卫生治理,其他更多的还是靠村民自觉。”蒲年英感叹道。

下六工村每月都会开展志愿者服务日,结合主题党日集中进行打扫。闲暇时间里,村民们时常收拾庭院内外,保持环境卫生的整洁,邻里间的相互协作更是绘成了秩序井然的画面,在相互配合下实现了“人美、屋美、院美”的景象。

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村容村貌上,更是深入到群众的意识和日常习惯中,实现了由环境整治到乡风完善的成效。村民们切身感受到环境卫生的变化,爱护环境也成了每个人的行为准则。

“环境整治提升了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六工镇下六工村村党支委员、三片区主任赵志利说。六工镇村干部不断引导和激励群众转变生活方式,增强自己的爱护环境与卫生清洁的意识,干群组成了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力军,达到1+1>2的效果。

“乡村振兴离不开美丽的人居环境。环境美了,村庄美了,产业兴,才能把乡村振兴搞起来!”楚保金表示,未来六工镇还将继续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带动作用,结合村规民约与村民自治,以此形成党组织引领、村民参与、物业公司运营的合力,从而强化质量、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擦亮乡村振兴底色。(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校级金课《新闻写作》的实践成果)(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王文涵 杨雯颖 葛雪 李苗苗)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