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召开近一年来,我区充分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推动文化繁荣,文旅融合的范围更广、层次更深、水平更高,书写文旅深度融合的精彩篇章。
库车市打造的歌舞剧“杏花之约 丝路龟兹”演出。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任江摄
以文塑旅更显内涵
6月12日晚,喀什大学新泉校区新时代会堂座无虚席,“新歌唱新疆”巡演拉开帷幕。歌声悠扬、裙裾飞扬,开场歌舞《天山放歌》引来如潮掌声。此次巡演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共同主办,此前已分别在乌鲁木齐市、石河子、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演出,为新疆各族群众带来有品质、有特色、有创新的艺术审美体验。
自2019年以来,中国文联、中国音协组织全国知名词曲作家深入新疆开展采风创作活动,创作了一批特色浓郁、题材风格多样的优秀原创歌曲,生动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和谐幸福美丽家园的美好生活图景。如今,这些充满生活气息和灿烂阳光的新歌,不仅为人们所熟知、传唱,更为宣传新疆、推介新疆打开了一扇新窗。
多年来,新疆扎实推进文化润疆,深入实施旅游兴疆战略,成效显著。各地充分用好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突出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做好文化“转化”文章,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今年4月,首届新疆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自治区及兵团各级文艺院团推出22部(台)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在乌鲁木齐市的11个剧场展示,场场爆满;近10万人次走进剧院、美术馆,聚集广场、社区、公园,超6.5亿人次云端共享视听盛宴,好评如潮。
今年以来,新疆演出市场日渐火爆,舞剧、音乐剧、音乐会、话剧、脱口秀轮番上演,精品剧目层出不穷,检票口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为精彩演出而叫好鼓掌的人群中,不仅有当地市民,还有专程赶来观看演出的外地人。
经营新疆票务市场10多年的91票务总经理巴方勇说,现在是他最有信心的时候。这些年,他们先后进行了13次系统升级,能提供方便快捷的在线购票、选座等。至今,该公司已承担了上百个演出项目、超过1400场次演出的售票服务,服务消费者90万人次,总票房累计2300万元左右。
文化演出、文化消费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魂,注入了活力。
新疆是闻名世界的“歌舞之乡”,歌舞是新疆最好的名片之一。4月19日至5月1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打造的大型音舞诗画《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是个好地方》全国巡演,先后走进北京市、天津市、浙江省杭州市、广东省深圳市和广州市,新疆歌舞在五地掀起观演热潮。在6000公里的行程中,260多名演职人员用歌、舞、乐展示新疆形象,1.35万名各地观众现场观看演出。今年3月的“新疆是个好地方”文旅推介活动中,新疆舞“跳”进广州、厦门、杭州、南京、上海等城市广场,每到一处,都吸引了成百上千人加入。在欢快的乐声、优美的舞蹈中,天南海北的人们跨越时空,共唱新疆好,同跳新疆舞,成为宣传新疆的最好方式之一。
以旅彰文更有活力
乐曲节奏欢快、舞蹈热情奔放,喀什古城景区印象一条街的露天演艺广场上,麦西热甫互动教学是每天最受游客欢迎的活动。从室内到室外,从印象一条街的餐厅、酒吧到咖啡厅,再到室内小型舞台,演艺节目接连不断。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如今,文旅深度融合正强力推动新疆旅游高质量发展。
5月9日,游客进入约特干故城。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任江摄
作为最热门的文旅融合场景之一,旅游演艺正成为各地的旅游品牌。南北疆多地都有大型实景演艺,观看旅游演艺已成为许多游客的必选项。去年7月,和田县巴格其核桃文旅小镇——约特干故城开城。该项目占地156亩,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总投资6亿元,是和田地区首个民俗文旅项目。走进故城,演艺表演、美食街巷、民宿酒店、手工作坊、文化展馆等场景业态让人耳目一新。作为和田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名片,该项目填补了“一带一路”西线文化旅游空白,以文化赋能,加上现代技术全景演绎,再现丝绸之路古于阗的盛景,也成为和田依托历史史实,挖掘古风文韵,打造文旅融合景点的一个范例。
除了旅游演艺,非遗、文博、古道等都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文化正融入旅游全过程。“新疆除了传统的自然山水景观外,文化和旅游资源也很丰富,有很好的文旅融合基础。在南疆地州市的一些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可能比自然景观更大。”新疆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梁增贤说。
文旅深度融合已成为新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实施了文旅融合提升工程。正在实施文旅融合项目、旅游景区内涵提升工程等,策划、举办“乘着歌声游新疆”“赏着名画游新疆”“品着美食游新疆”“鉴着国宝游新疆”等主题活动。同时,加快发展旅游演艺,加强文物景点开发;依托重点景区、主题公园、休闲街区、特色夜市等,推出特色文旅项目,出台消费券、门票打折等优惠政策,激发消费活力。
目前,新疆正在推动文旅融合从单一要素融合走向全方位融合。“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要产生‘1+1>2’的效果,就要从被动走向主动融合,从区域内部融合走向产业链,以开放式创新、自主创新等实现体系化融合。”自治区文旅厅产业发展处处长汤文说。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充分利用文博场馆、文保单位和非遗传习所,推出一批研学游精品线路,在旅游中研究、解读、阐释中华文化;伊犁将军府、乔尔玛、国门景区等红色资源纳入红色游精品线路;发挥州县文艺院团作用,鼓励民间艺术团体参与,积极打造一批富含时代精神的小微型、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旅游演艺项目,赋予景区更多文化内涵。
乌鲁木齐整合优势文旅资源,创建国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引导优质文旅资源和要素向示范区核心区域集聚。培育国家、自治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积极创排和引进一批优秀剧目,确保“驻场演出周周有、引进剧目月月有”。大力发展特色博物馆深入开发利用文博场馆IP资源。推动红色旅游,完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推出特色精品线路,开展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营)地创建,完善研学旅游产品。
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新疆文旅深度融合的文章越做越大、越写越精彩。
共享现代文明生活
以前,24岁的布尔兰·哈依拉提全职在家带孩子。现在,爱人下班后,开车送她去《昆仑之约》的演出剧场“上班”。自从布尔兰成了乌鲁木齐旅游演艺节目《昆仑之约》的首批女性群演,她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让她兴奋的,不是每月2700元的演出工资,而是在舞台上的感觉。
现在,乌鲁木齐县有250多名村民参与到《昆仑之约》的演出之中,是本地村民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年。《昆仑之约》演出4年以来,累计为当地农牧民提供就业岗位1400余个,并带动乌鲁木齐县旅游与餐饮业增收6600余万元。
对新疆的许多农牧民而言,端上“旅游饭”,就等于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那拉提景区周边的牧民通过马队带动收入。那拉提景区供图
新源县那拉提镇那拉提村,那拉提景区部分民宿等区域就在该村辖区内。近年来,当地打造景镇一体、产城融合,带动当地农牧民参与旅游业。借助那拉提景区旅游发展先行优势,现在那拉提村750户村民中,有一半吃上了“旅游饭”,开民宿、开餐厅、从事旅游接待、当滑雪教练,成立马队合作社、毡房合作社等。飞翔马队的83名队员,都是那拉提村的村民,每匹马每年带来收入1.3万元左右。
一踏进哈密市伊州区回城乡阿勒屯村历史文化名村非遗工坊,悠扬的歌声便飘来——哈密市级木卡姆传人阿依夏木·艾买提正在直播带货。这座工坊是去年打造的,集中展示各类非遗项目,把国家级、自治区级、哈密市级的木卡姆、刺绣、剪纸等非遗文化传承人集中在一起,成立个人工作室,为他们提供展示平台,促进各类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今年前3个月,回城乡的非遗产品销售额达到100多万元,其中线上销售就占到了近40%。今年将力争销售非遗产品突破500万元。
文旅产业发展,不仅让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口袋鼓鼓,更改变了他们的思想乃至人生。
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东湾村,离白云国际滑雪场3公里左右。该滑雪场从1997年开业起,就为东湾村村民提供了售票、保洁等岗位,随着滑雪场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就业效应愈发明显,今年为周边乡镇农牧民提供的就业岗位达302个。如今,东湾村很多村民从村庄“滑”入雪场,成为滑雪教练、设备检修人员等,不少夫妻、兄弟、父子、母女成为同事。每天上班时,滑雪场员工停车场里停满了私家车,村民们不仅开上了私家车,闲暇时还会自驾到各地去旅游。
(任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