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保障粮食安全,彰显四师担当

位于伊犁河谷的四师可克达拉市素有“塞外江南”的美誉,农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是兵团最大的粮油生产基地,连续12年获评“国家产粮大县”、连续10年获评“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在粮食比较效益低的情况下,四师可克达拉市积极教育引导职工群众提高种粮积极性,持续抓好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记者调查:保障粮食安全,彰显四师担当

来源:兵团日报 2023-05-08 17:1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来抓,多次强调粮食安全。2013年至2022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等一系列重要论断,为兵团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新疆和兵团时指出:“兵团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条件好,在粮棉油、果蔬生产等方面优势明显,要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激励四师可克达拉市干部职工勇于担当、奋发有为。

树牢“四个意识”,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把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

兵团成立之初就承担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党政军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是其最大特色,听党指挥、勇于担当是其与生俱来的政治品格。昔日,为解决粮食供给问题,驻新疆的10万名解放军战士响应党中央号召,放下战斗的武器,拿起生产的武器,在天山南北的广袤大地上垦荒种田,并在短期内迅速实现粮食自给。今日,面对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性风险增加的新形势,兵团各级干部、职工群众以强烈的政治意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为在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位于伊犁河谷的四师可克达拉市素有“塞外江南”的美誉,农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是兵团最大的粮油生产基地,连续12年获评“国家产粮大县”、连续10年获评“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

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和“粮食安全要实行党政同责”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兵团党委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安排部署,牢固树立“国家利益就是兵团利益、新疆大局就是兵团大局”的理念,各级干部纷纷走进田间,从选种、整地、播种到田管、收获全程指导服务,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连续5年,四师可克达拉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75万吨以上。2022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45万亩,粮食产量达到96.3万吨,占兵团粮食总产量的30.57%,稳住了农业基本盘,守好了“三农”压舱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兵团力量。

实施藏粮于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重点补上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等短板,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守牢耕地红线是前提,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四师可克达拉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足划好永久基本农田并确保主要用于种粮,强化藏粮于地的物质基础。同时,聚焦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加大建设投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提升粮食产能,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该师市2023年将建设高标准农田25万亩,总投资4.6亿元。2023年至2024年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确保171万亩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现“小田变大田,漫灌变滴灌”。

“十四五”期间,该师市计划投资55亿元,新建、续建水库6座,改建干、支防渗渠739.945公里,建设配套渠系建筑物1496座、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4处。2023年,该师市将建设六十一团乌拉海沟水库、七十六团阿西里水库、伊犁河北岸干渠第四师输水配套工程、六十七团洪海沟水库输水配套工程等重点水利项目,提升师市水资源调蓄、调配能力,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完善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化藏粮于技,实现粮食稳产增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就那么多,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没有科技就没有农业大发展。四师可克达拉市深刻领悟到种子是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通过加大与国内高校院所、龙头企业产学研合作力度,积极推进“卡脖子”关键技术成果引进推广和转化应用,强化矮密早、水肥一体化、良种良法技术集成应用,粮食产量屡创新高。下一步,该师市将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进一步强化藏粮于技战略,夯实粮食稳产增产基础。

此外,该师市邀请农业专家现场服务指导,引进新科技、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为了让职工群众掌握先进农业技术,该师市积极抓好科技培训,推广农业新科技。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中国作物学会玉米栽培学组组长、全国玉米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李少昆研究员,连续多年来师市指导玉米生产,实现万亩玉米平均亩产1300公斤,保持全国领先水平。该师市成立6个技术服务指导组,分片区做好高产创建技术指导,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制种玉米等农业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企业技术人员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大力推广集成技术应用,提高作物产量。

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为四师可克达拉市粮食稳产增产注入强劲动力。连续5年,该师市粮食作物平均亩产稳定在650公斤以上。2022年,该师市粮食作物平均亩产664公斤,高出国家平均水平277公斤;大豆最高单产442公斤,荣获全国大豆高产竞赛第一名,较第二名(平均每亩334公斤)增加108公斤;冬小麦最高单产856.23公斤,春小麦最高单产726公斤,刷新伊犁河谷最高纪录。

落实惠农政策,提高职工群众种粮积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这方面,既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要加强政府支持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完善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

在粮食比较效益低的情况下,四师可克达拉市积极教育引导职工群众提高种粮积极性,持续抓好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该师市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职工一次性补贴、粮食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补贴等系列惠农政策,让种粮职工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国家惠农政策的红利。2022年,该师市发放各类强农惠农资金1.7亿元,补贴粮食作物130余万亩,惠及种植户3万余人。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提高了粮食作物种植效益,充分激发了职工群众种粮积极性,夯实了粮食安全基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将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只要我们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不遗余力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兵团力量,彰显兵团担当,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牛永刚 孙剑)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