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春天的报道丨让“大国粮仓”载满兵团粮食

来自春天的报道丨让“大国粮仓”载满兵团粮食

来源: 新疆日报
2023-05-02 16: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5月1日,四师六十八团五连的麦田里,职工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惠 通讯员 高爱云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牛永刚 禚艺 孙剑

4月下旬,伊犁河谷春播正酣,春管渐忙。

蹲在地头,搓捻攥在手心里的泥土,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三团十四连职工陈溪笑意渐浓,田间墒情适宜,拔节分蘖的冬麦苗已进入快速生长期。“多种粮、种好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兵团人义不容辞!”陈溪说。

近年来,兵团粮食总产连创历史新高,2022年粮食总产增量占全国增量近十分之一。作为兵团最大最优的粮食生产基地,四师可克达拉市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持续保持兵团第一。

如何深入学习、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切实发挥好兵团农业优势,努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彰显兵团担当?春季农业生产大忙时节,记者在四师可克达拉市田间地头找寻答案。

粮食种植面积稳定保持高位

职工种粮积极性持续高涨

站在四师可克达拉市富饶的土地上,阵阵春风掠过麦田,满眼嫩绿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面积、保产量,是抓好粮食生产非常重要的一步。四师可克达拉市最新农情调度数据显示,今年师市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46万亩,占耕地面积80%以上,连续5年稳定在110万亩以上。

受益于兵团深化改革,四师可克达拉市各连队职工2018年就拿到了国有农用地承包经营权证,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种什么、不种什么,均由职工自行决定,任何单位、个人都不得干预。为什么连队职工更愿意种粮?七十二团九连职工王雪源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兵团职工素有种粮的好传统,我们又赶上了好时代,种粮不愁卖、有补贴,收益也不错。”

讲起四师可克达拉市的红色历史,老党员徐作怀如数家珍:这支部队的前身可追溯到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七团,电视剧《亮剑》新四旅的原型正是三五九旅,为新疆和平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绩。进军新疆,第一代军垦战士很快实现粮油自给自足,并每年向国家上交大量农产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每次聆听师市红色历史宣讲,我们都会感到热血沸腾。”六十六团九连职工孙志平说。

每年开展民兵冬季军事训练、每周连队组织升国旗、常请老党员和退休职工讲述党史和兵团维稳戍边史……多年来,四师可克达拉市坚持用兵团精神锻造新时代职工队伍,团结动员广大职工赓续红色血脉,深刻领悟兵团“因国家利益而生”的崇高使命和深刻内涵。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国家利益就是兵团利益。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提出,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积极教育引导职工提高种粮积极性,持续抓好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师市力量,体现师市责任担当。

在教育引导职工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的同时,四师可克达拉市深刻把握种粮职工的“钱袋子”与国家的“米袋子”之间的内在逻辑,不断健全种粮收益保障机制,让种粮职工不吃亏、有钱挣,尽可能多得利。该师市严格落实国家和兵团耕地地力保护、实际种粮职工一次性补贴等惠农政策,仅2022年就发放各类强农惠农资金1.7亿元,补贴粮食作物超过百万亩,惠及种植户3万余人。

“这些年能明显感觉到国家的农业政策越来越好,我们种粮更有信心了!”六十四团一连职工朱文亮说。

单产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踔厉前行提升粮食产能

节气不等人,春日赛黄金。在新一季的耕耘中,六十七团十一连职工王学琴的脸又被春风“染”成了标准的“小麦色”。2022年,四师可克达拉市冬小麦最高单产达到856.23公斤,刷新伊犁河谷冬小麦高产纪录,这个纪录就诞生在王学琴种植的麦田里。“有良种,配套良法,我们有信心种好今年的粮食。”王学琴说。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四师可克达拉市粮食总产已连续5年稳定在75万吨以上。不仅如此,该师市2022年粮食单产达到664公斤,是全国单产水平的1.7倍;万亩玉米单产1300公斤,连续10年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居全国前列;大豆单产创下全国纪录。四师可克达拉市农情调度数据显示,今年师市粮食总产可达近100万吨。

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均位居全国前列,反映出四师可克达拉市粮食生产能力已处于高位,如何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这个答案,在四师可克达拉市上下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行动中,在良种配良法的实践中,在不断强化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

今年,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以上率下推动粮食高产创建,设置74块师团领导高产指挥田,通过细化高产创建技术措施,以点带面促进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翻看师团领导高产指挥田“作战图”,创建地点、面积、攻关单产、科技支持团队、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等内容详实,路径、方法清晰明了。

“师团领导领路,农技专家指导,今年一定能多打粮食。”正在忙着播种制种玉米的七〇团三连职工王新军说。

今年,六十八团二连职工邱书学种植了130亩大豆。去年,第二年种植大豆的邱书学就在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全国大豆高产竞赛中一举夺冠,被农业农村部授予“金豆王”称号。秘诀在哪里?

四师可克达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德友一语道破:兵团农业生产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具有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职工队伍,有利于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和生产模式。

今年,四师可克达拉市以全面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强化矮密早、水肥一体化、良种良法技术集成应用,推动粮食作物单产再创新高。

在巩固粮食生产根基方面,四师可克达拉市计划投资4.6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25万亩,到2024年确保171万亩基本农田全部建为高标准农田。近期兵团农情调度情况显示,当前该师市高标准农田在建设规模和进度上都位于兵团前列。

粮食比较收益低于经济作物

多种经营提升种粮收入水平

粮食的比较收益低于棉花、籽用西葫芦等经济作物,这会直接影响职工的种粮积极性,也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必须打破的瓶颈。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四师可克达拉市既靠政策扶持,也靠经营增效,趟出了一条打好粮食安全主动仗的新路。

35亩玉米交给合作社托管,年收入接近10万元!种植水稻亩均收益超过3000元!这两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分别出自七十九团四连和六十八团六连。

2022年,七十九团四连职均收入近10万元,职工全部加入连队党支部领办的可克达拉市硕丰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受益于制种玉米和商品玉米高效集约化种植,合作社托管的1.2万亩土地仅由14名社员进行专职管理,其余社员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或自主创业,或进厂务工。2022年,拥有435名社员的可克达拉市硕丰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实现收入3755万元,社员获得分红935万元。

七十九团四连职工杨小华对加入合作社感到很满意。他的家庭账本中详细记录了全年收入情况:土地流转收入2.45万元,种植收益分红2.1万元,合作社社办企业农产品加工增值收益二次分红8000元,在社办企业里务工收入3.6万元。

六十八团是四师可克达拉市主要的水稻生产基地,过去,虽然这里的水稻平均亩产能够达到750公斤,在全国居于较高水平,但每亩水稻能够给职工带来的纯收入仅有800元。

为保障种粮职工收益,近年来,六十八团六连探索推行稻虾共作增收模式,将传统稻米生产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有效提高稻米、小龙虾的品质,拓宽了职工增收之路。“稻田里养虾效益好,去年,每亩稻田给我们带来了3000元左右的纯收入。”六连职工周伍生说。

“我们生产的稻米还实现了网上全程可追溯,通过网民‘云认养’稻田,提升优质水稻价值,实现持续增收。”六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陶志强说。

当前,在水稻连续12年实现丰产丰收的六十八团,已初步形成了小龙虾种苗、养殖、加工、销售、餐饮、技术服务一条龙发展模式。团场还建起了长丰稻作文化展览馆景区,夏秋季节,游客可搭乘观光小火车穿行在稻田中,感受唯美的田园风光。

今年,六十八团种植水稻7.7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

事靠人做,业由人兴。四师可克达拉市把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让职工种粮有钱赚、生活有奔头,更多职工愿种粮、多种粮,稳住了农业基本盘,夯实了“三农”压舱石,为师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履行维稳戍边职责使命提供了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