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不负芳华岁月 展现巾帼风采

兵团:不负芳华岁月 展现巾帼风采

来源:兵团日报 2023-03-08 19:4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编者按

在这个暖意融融的春日,我们迎来了第113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我们向身边的每一个“她”致以深深敬意并送上节日祝福,衷心说一句节日快乐!

回望过去,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每一段历史中,都留下了女性坚实的脚步;放眼当下,新时代女性的风采、魅力日益显现。

在今年兵团受到全国妇联表彰的个人和集体中,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的宋晓玲,有以实际行动践行司法为民理念的潘进慧,还有在乡村振兴第一线扎根奋斗、绽放芳华的李敏……她们是敢于追梦的奋斗者,在各行各业勇立时代潮头,以实际行动书写“巾帼心向党 奋进新征程”的精彩华章。

本期“特别报道”选取这些新时代女性优秀代表,展现她们自强不息、开拓进取,芳华自在、不负时光的巾帼风采。敬请关注。

李敏:将馨香事业延续下去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徐敏 通讯员赖刚刚

李敏(右)在田间进行薰衣草花期调查(资料图片)。 李敏 提供

“目前我们正在抓紧时间接种薰衣草组培基础苗,开春了,只要地温在10摄氏度以上,就可以开始种植薰衣草。”在四师农业科学研究所薰衣草组培实验室,接种在瓶里的组培基础苗舒展着嫩叶向上生长。这几天,只要一有时间,李敏就会到实验室,查看种苗温度湿度,保证组培繁育苗木数量和质量。

李敏是四师农科所特色作物研究室副主任,也是兵团特色香料作物育种与高效生产区域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兵团优秀科技特派员。

每年夏季,伊犁河谷连绵起伏的薰衣草花海像紫色的绸缎,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观光。大片盛开的薰衣草,离不开李敏和她的团队数十年的研究和培育。

薰衣草是伊犁河谷主要的区域优势作物之一,河谷种植薰衣草面积约3万余亩,主要集中在四师六十六团、四师六十九团、四师七〇团及部分地方县乡。随着时间推移,薰衣草品种严重退化,影响职工群众种植积极性。

“一个品种一栽就是几十年,纯度、产量和品质都明显降低。”李敏回忆说,“2013年以前,四师六十五团、四师七○团薰衣草蓝花、白花混杂,病虫害多,大片薰衣草死亡,种植户伤心绝望,我们也十分痛心。”

一次次深入田间地头调研,试验田里观察和记录薰衣草的花色、花萼、花穗特点,鉴定上千份薰衣草样本。用时近10年,李敏和她的研究团队成功选育出薰衣草新品种4个,收集和创新薰衣草种质资源170多份,建立了目前全国最大的薰衣草种质资源圃。

2018年,李敏带领研究团队首次解决了薰衣草脱毒组培种苗从实验室到生产中的应用问题,为六十六团、六十九团等种植单位提供了薰衣草高纯度新品种繁育种苗10万株,刷新了国内薰衣草生产应用的纪录。

2017年至2020年,四师种植户利用选育出的薰衣草高纯度新品种繁育种苗7500万株,推广种植5.23万亩,带动就业1743人,受益家庭1802户,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83亿元。

从根本上解决伊犁垦区香料作物品种混杂退化难题的同时,李敏和团队成员还致力于升级改造精油提取加工工艺,延长香料产业链,提升了香料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2019年7月,积劳成疾的李敏,因患结肠癌住院。住院期间,她还在为课题组年轻的科技人员讲解项目需要改进的地方。成功进行手术出院后,不顾家人劝阻,李敏又很快回到工作岗位。

“只有加快品种选育和精深加工的科研步伐,为职工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才能让这份馨香事业一直延续下去。”李敏说。

近年来,李敏先后获兵团、四师可克达拉市科技进步奖11项,育成香料新品种新薰一号、二号,新薄1号、新薄2号等7个新品种。她先后获得兵团优秀科技特派员、兵团三八红旗手,2021年度“兵团好人”等荣誉。今年,李敏又多了一项荣誉: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宋晓玲:创新路上永不止步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史进

宋晓玲(右二)带领研发团队研究科技难题(资料图片)。宋晓玲 提供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全国杰出工程师奖……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新建物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晓玲各种荣誉加身,却依然保持着科研工作者的低调和谦逊,她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国家和时代。

作为全国大化工行业中少有的女性化工专家和科技创新人才,宋晓玲扎根兵团32年,一直致力于氯碱化工和煤化工领域的技术研发,带领团队攻克30多个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难题,多项技术列为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清洁生产技术,为兵团工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5年,世界第一条以100%电石渣为原料的水泥生产线在天业集团投产,解决了几十年来困扰电石法聚氯乙烯的难题,创造了国内外以电石渣为原料生产水泥的奇迹,这背后是宋晓玲负重前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当时,如何处理电石渣是世界级难题,时任企业生产副厂长的宋晓玲有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将电石渣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呢?这样可以变废为宝。她敢想敢干,主动承担起电石渣制水泥的试验,不断走访疆内外水泥生产企业,翻阅学习大量国内外水泥工艺资料,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终于找到了能够以100%电石渣为主要原料生产水泥的生产工艺突破口,这种经验与工艺迅速在全国得到推广。

2007年,意识到中国聚氯乙烯工程化技术应用存在装置利用率不充分、产品品质提升空间有限等技术难题,宋晓玲又带头开展聚氯乙烯专用树脂系列产品开发。那时,她泡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通过几百次实验,终于带领研发团队相继攻克了一系列专用聚氯乙烯树脂生产与循环经济关键技术,设计开发出9种聚氯乙烯专用树脂,其中4个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

2017年,60万吨合成气制低碳醇项目启动,宋晓玲再次带领团队奋战3年,于2020年8月一次性开车成功并生产出聚酯级乙二醇产品,创造了行业先例……技术出身的宋晓玲格外看重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即使担任董事长后也依然坚持在科研一线深耕细作。她一直在与时间赛跑,近千个科技攻关的日日夜夜里,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吃方便面、赶夜路、住办公室……有付出,就有收获,多年来,她荣获国家、省部级奖励30多项,发表行业论文80余篇,获国家专利270件。

如今的天业集团,已成为引领中国氯碱化工和中国节水农业两大行业发展的领军企业,连续多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这几十年,我从一名化工技术员成长为企业董事长,变化的只是所在的岗位,不变的是科研工作者的身份,‘不找理由’‘不服输’的精神时刻影响着我,让我在每个岗位上都努力完成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宋晓玲说。

潘进慧:做一个有温度的司法人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徐敏

潘进慧(中)把为当事人下达的《人身安全保护令》送达当事人居住地派出所(资料图片)。潘进慧 提供

“法院既是恨的放大镜,也是爱的万花筒,必须左右衡量,做到情、理、法交融,公平公正才温暖人心。”从事司法工作多年,五家渠垦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潘进慧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司法为民的理念。

潘进慧自小在团场长大,对基层职工群众遇到的困难有着切身的体会。让司法有温度,从做法官的第一天起,潘进慧便立誓要让职工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在一起同父异母姐妹争遗产的案件中,潘进慧以女性特有的细腻,通过细致观察和精准判断,用一张过去的全家福照片,打开了姐妹的心结,帮助当事人化解矛盾、修复亲情,最后调解结案。在办理一起赡养纠纷时,老人的5个子女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怎么讲理劝说都不行。最后,潘进慧告诉他们,要借助媒体的力量,看看舆论怎么说。几个儿女一听,觉得家丑外扬脸上无光,最终达成了赡养协议。

潘进慧总结自己在审判实践中领悟到的点点滴滴,形成了“五心六字工作法”。

“‘五心’是指工作态度上要有公心、爱心、悉心、耐心和真心。”潘进慧解释说,“六字法”是指6种调解方法,即“准”字为先的“把脉法”,“信”字打底的“换位法”,“近”字为上的“亲情法”,“巧”字到位的“借力法”,“稳”字为主的“降温法”和“破”字当头的“切入法”。

19年来,潘进慧接触的案件五花八门,有邻里纠纷、离婚纠纷、赡养费纠纷、债务官司等。按照这个工作方法,潘进慧总能将矛盾纠纷妥善化解。

“石头捂一阵儿都会热,只要肯跑肯说肯讲理,再难的案件都有突破口。” 潘进慧说。

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启动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工作,五家渠垦区人民法院成为兵团3个试点法院之一。作为这项工作的牵头人,潘进慧在审理程序、适用法律以及调解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为拓展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潘进慧主动与各个团场125名妇联工作人员组建“六师家事纠纷维权交流群”,推送家事案例529个、接受妇联法律咨询270余人次,通过跟踪指导,将大量的家事纠纷化解在基层,实现了“互联网+法律宣传”的有效覆盖。

近年来,潘进慧先后荣获“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国普法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家庭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今年,她又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然而,在潘进慧看来,比这些荣誉更重要的,是她多年来审结案件做到的“三个零”。

2004年参加工作以来,潘进慧主审各类案件2000余件,发回改判率为零、错案率为零、上访率为零。潘进慧说:“这三个零,比任何荣誉都重要。”

一师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用真情帮群众办贴心事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史进

一师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采编人员在讨论选题(资料图片)。 一师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 提供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作为新闻一线采编人员,她们不分昼夜、不畏寒暑奔赴现场,进农家、入企业、走社区,用笔尖和镜头记录一师阿拉尔市的发展和变化,用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暖心报道帮职工群众解难题,赢得了职工群众的赞誉,她们就是一师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的女性新闻工作者。

在一师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集体,14名工作人员中,有9名是女性。她们是全能型选手,编文稿、修照片、剪视频、做海报、绘动画、开直播……新媒体的“必修课”,她们得心应手。

因为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平台矩阵的搭建,成立不久,她们便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团队,而让人们信任并依赖她们,还得从2020年的一件小事说起。

那时,一师十三团职工尤良英的合作社种植了大片葡萄,看着挂满枝头的果实,尤良英却愁上心头,外地的订单发货不畅,当地的群众对合作社的葡萄不了解,除了连队周边寥寥几人购买,在本地几乎没有销路,眼看80多吨葡萄即将烂在地里,紧要关头,尤良英向一师融媒体中心请求帮助,“我也是急得没办法了,想着你们融媒体中心有公信力,而且还有40多万的‘粉丝’,希望可以帮忙解决我们的困难。”

新媒体部接到求助后,立即组织人手,一边直播带货,一边写推文、创作短视频,本来是尝试,没想到“走红”了。尤良英很是感慨:“没想到一下子就打开了本地市场,只用了3天时间,80多吨葡萄全部卖出去了!”

这一次的合作,让新媒体练了兵,也蹚出了一条为百姓办贴心事的路,从此,在职工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她们毫不犹豫用媒体力量,为群众排忧解难。

给阿拉尔新农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代言,帮一师九团种植户李占龙销售“恐龙蛋”,为一师十团种植户祖亚萍销售草莓,帮一师十一团种植户郭景力卖蔬菜……新媒体部这些女编辑、女记者成了一师阿拉尔市优质农副产品的代言人,一边直播,一边拍摄取镜,创作图文、海报、短视频,多渠道开展助农行动。3年来,她们编发助农图文稿件9万余条,创作助农短视频近1万部,与一师阿拉尔市工会、妇联等单位形成联动,由编辑当主播开展60余场助农直播,并与本土带货达人合作助力网络销售,成功帮助师市职工群众销售300余万吨农副产品。

路子越走越宽,她们却越来越累。365天连轴转,1200余场次的基层采访,10万余条的信息发布,近10万条群众关注、诉求的回应……几乎每个深夜,新媒体部办公室的灯光都亮着,她们没有一个人退缩。

点点滴滴的付出,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成就,阿拉尔发布微信公众号“粉丝”连年翻倍,突破了18万,抖音号、视频号、云上阿拉尔APP的用户关注度持续上涨,短视频年播放量突破8亿,本地号召力明显提升。在平凡的岗位上,新媒体部的女性新闻工作者们将“妇女能顶半边天”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让胡杨精神深入人心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美玲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教师为新和县幼儿园教师上国家通用语言培训课(资料图片)。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提供

日前,一份荣获2022年度“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的喜报传至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全院师生欢欣鼓舞。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女性教职员工共有107人,占人文学院教职员工总人数的75.3%。在讲堂上,她们用胡杨精神育人,培养了一批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新时代戍边人;在乡间连队,她们普及教育、帮扶困难群体,身体力行引导少数民族妇女解放思想、展现新时代女性风貌;她们的脚步踏遍这片胡杨深处的各个角落,她们敢闯敢拼,在奔跑中书写“巾帼不让须眉”的时代华章。

“这几年,我们学院涌现出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兵团三八红旗集体等,女性教职工们用她们高尚的情操和优异的成绩展现出卓越风采,成为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肖涛骄傲地说。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于2008年5月在原文理学院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人文学院艺术与教育系党总支书记吴艳是人文学院成立后最早的一批教师之一,她还记得,学院成立之初就定下了“以胡杨精神为立德树人的精神根基”的教学宗旨。

这些年,吴艳与同事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胡杨精神融入课堂,利用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深入南疆基层一线,在基层服务中践行胡杨精神。

如今,已有6000余名学子从人文学院毕业,他们铭记着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以胡杨精神砥砺奋进、不断前行,毕业生们的留疆率达74.09%。

除了教书育人,人文学院女性教职工们还勇担起“深入推进文化润疆,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职责使命。

大力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教职工们利用节假日,编纂出2部教材;派出教师800人次,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红色文化传承培训等,授课总量超8万课时,受益群众近5万人;培训少数民族教师、干部2000余人,开展普通话测试3.2万人次。2019年,塔里木大学被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认定为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人文学院传媒系主任王江艳自2019年起,便担任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塔里木大学)推广部副主任。王江艳告诉记者:“虽然牺牲了节假日,但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助力国家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就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全体女性教职工奋进新征途、追逐新梦想,努力在办好新疆一流大学的奋斗道路上绽放巾帼芳华。

《兵团日报》(2023年3月8日第6、7版)

【责任编辑:邵冰琦】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