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盖提县:十年奋进迎巨变 华章似锦看今朝 ——喀什这十年·县市篇

麦盖提县:十年奋进迎巨变 华章似锦看今朝 ——喀什这十年·县市篇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10-09 15: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十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白驹过隙,短短一瞬,但是,对于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却是拼搏奋进、发展壮大的十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委、县政府带领各族干部群众砥砺前行,拼搏奋进,用汗水浇灌希望,以实干笃定前行,在经济发展、生态环保、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方面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精彩篇章,描绘了一幅充满激情与奋斗的画卷,在感恩奋进中不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美丽麦盖提。武勇 摄

特色产业 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麦盖提县位于新疆西南部,是中国唯一嵌入沙漠的县城,具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盛产各类瓜果,是“中国红枣之乡”。

红枣加工流水线。张建军 摄

十年来,麦盖提县坚定不移走“红枣富民”之路,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包装、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打造“麦盖提灰枣”品牌。该县坚持把红枣精深加工企业作为招商引资重点,致力于打造集种植、服务、收购、加工、销售、产品研发于一体的红枣产业链条,提高红枣产业市场竞争力,夯实麦盖提县红枣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基础。目前,全县灰枣种植面积达56万亩,年产26万余吨。

采摘红枣。吾斯曼·麦麦提 摄

“由于今年在红枣管理上特别用心,红枣的产量比往年高,每亩地能收600公斤。在这600公斤枣中,一级和二级枣就有500多公斤。”麦盖提县克孜勒阿瓦提乡其格勒克阔坦村村民居买·库都来提乐得合不拢嘴。

走进新疆果业集团麦盖提县果叔生态农业供应链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传来了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工人们配合默契,有序作业,厂房内一派繁忙景象。“我们来自各个地方,有麦盖提的、莎车县的、巴楚县的。我们过来这边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好了。”红枣生产线领班依比布拉·克热木拉笑着说。

麦盖提灰枣喜获丰收。

新疆果业集团麦盖提县果叔生态农业供应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伟介绍说:“公司目前在麦盖提县城西工业园区有三条红枣加工生产线,每条加工生产线每天可以加工红枣25吨。后期,公司将新增四条红枣加工生产线,届时将达到每天150吨的加工处理能力。”

截至目前,麦盖提县引进以灰枣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39家,建设冷藏保鲜库103座、烘干房55座。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不仅有效促进了红枣就地加工转化,而且增加了众多枣农种植红枣的信心。

生态优先 城乡人居环境大改观

麦盖提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三面环沙,沙漠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以上,曾常年饱受风沙侵扰。74岁的阿布拉·艾买提是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托万塔瓦尔克斯克村村民,每当回忆起以前漫天风沙的日子,阿布拉都满是无奈:“从爷爷那辈起,我们已经搬了4次家。叶尔羌河原来从家门口流过,多次改道后,人畜都没水吃了,就只能搬家。”

百万亩防风固沙林一角。吾斯曼· 麦麦提 摄

从2012年开始,麦盖提县经过精心谋划、科学选址,确定了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工程规划,全面打响“风沙阻击战”,各族群众通过10年的鏖战,在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麦盖提县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累计种植新疆杨、胡杨、沙枣、红柳、梭梭等生态林木和苹果、石榴等经济林木46万亩,共计2.4亿株,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不但基本解除了流沙对县城的威胁,还保护了沙漠前沿地带各族群众的农业生产生活。

鸟瞰麦盖提县。

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主任殷红海介绍说:“通过十年的努力,全县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风沙天气由原来的150余天缩减到50天以内,年降水量由原来的56.5毫米增加到110毫米。”

十年来,麦盖提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绘就了一幅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画卷。从以前的一片不毛之地,变成如今的满地“金沙”,走出了一条沙漠治理、沙产业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生态富民新路子。2021年,麦盖提县刀郎生态肉苁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被评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村民买买提衣明·依米尔告诉记者:“以前我都没想过能从沙漠赚到这么多钱,就想着好好治沙。现在在沙漠种植的肉丛蓉是钱,沙枣也是钱,一年四季都能赚上钱,收入特别好,还买了电动车,买了两头骆驼。全家的日子是越过越好啊。”

十年来,麦盖提县依托优良生态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用生态产品的价值跃升,实现了荒滩沙漠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并通过实施生态屏障建设,实现了增绿又增收的有机结合,麦盖提呈现出天蓝、地绿、水净、人富的壮丽美景。

文旅融合 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

麦盖提县自然风光引人入胜。这里是世界沙漠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之一,N39°沙漠旅游探险景区可以领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浩瀚无垠、神秘莫测;26万亩连片的原始胡杨林一望无际、美丽妖娆;碧波荡漾的“刀郎湖”四季四景、美不胜收;叶尔羌河生态景观多姿多彩、风光怡人;东河滩湿地植被茂密、万物丛生;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雄浑壮美、气势磅礴......山东游客李善文说:“到麦盖提县旅游,这里的文化、风土人情和美丽景色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麦盖提县刀郎千岛湖。

麦盖提县坚持把“旅游活县”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一,依托底蕴深厚的刀郎文化资源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胡杨林、刀郎湖等自然风光资源,成功打造了刀郎画乡4A级旅游景区和刀郎乡里、刀郎文化广场、叶尔羌河生态文化园3个3A级旅游景区,举办了“刀郎情·桃花韵”桃花节、丝路文化胡杨红枣节、环塔拉力赛麦盖提赛段、激情刀郎天天乐等旅游节会,旅游产业稳步发展,成功创建为自治区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县。

十年来,麦盖提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花海旅游、沙漠旅游等一批新的旅游项目,并不断加快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交通环境,使得麦盖提县文化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真正实现了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麦盖提县一隅。

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党委书记柴天喜表示:“近年来,我们依托‘一街、两区、三中心’等优势资源,实施了32个文旅项目,将刀郎画乡旅游景区打造成文旅融合、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小镇。今后,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文化润疆’‘旅游兴疆’的发展理念,持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A级景区创建,以‘旅游服务质量建设年’为契机,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产业兴旺 增添乡村振兴新动能

麦盖提县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充分挖掘产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畜牧养殖,全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把劲儿”,走出了一条有麦盖提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麦盖提县核桃产业已经成为富民增收的“黄金”产业。

麦盖提县把加快日光温室产业发展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推进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改进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以绿色有机拱棚蔬菜产销为主,采取政府引导、示范带动、科技助推等一系列措施,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发展温室蔬菜产业,巧打季节差、时间差,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走上了规模化发展路子。

“豇豆六月底开始采摘,到现在已经卖了2300多元了,能持续卖到11月底,光这一茬温室大棚的豇豆就能收入9000元到12000元左右。温室大棚一年能种两茬,除掉管理费、租赁费、水费、人工费等,纯收入2万元不成问题。”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尤库日哈迪勒克村村民阿迪力·吾斯曼开心地说。

截至目前,麦盖提县共有日光温室2251座、大田拱棚10584座、庭院拱棚29684座,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全年可产蔬菜5万吨以上,产值可达2亿元。2022年,麦盖提县持续加大设施农业发展力度,新建日光温室751座,年底可全面完成,解决就业约1000余人,形成“村里有产业、村民能就业、收入有保障、生活有模样”的新格局。

麦盖提县现代蔬菜产业基地的温室大棚蔬菜陆续成熟上市,映红了群众的笑脸。

林种木,地生金。十年来,麦盖提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林果资源,坚持生态绿色发展,培育壮大林下经济,循环养殖,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实现“绿在林间、钱在林里”的良性循环,助力乡村振兴。

麦盖提县农业农村局瓜菜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居来提·阿布都外力介绍:“2022年,全县的瓜果蔬菜种植面积6.46万亩,预计产量17万吨以上,产值可达3.5亿元。下一步,将通过产业化、品牌化、特色化,推进瓜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农村富美、农业富强、农民增收。”

一条条柏油马路,一盏盏样式美观的路灯和美丽的农家院落格外的吸引眼球。

如今,走进麦盖提县各乡镇村,一排排整洁美丽的安居房鳞次栉比,公路两旁的绿化苗木散发着勃勃生机,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院落地面绿荫如盖、花草遍地、藤蔓缠绵、瓜果飘香......一幅幅“居室美、庭院美、厨厕美、家风美”的秀丽景色助推着“美丽庭院”建设,成为传播文明新风、倡导健康向上生活理念的新标杆。

回首走过的非凡十年,麦盖提县各族干部群众不忘初心、奋力拼搏,用实际行动交出了新时代答卷。

展望未来,麦盖提县各级党员干部依然激情满怀,信心满满,以使命在肩、不负韶华的责任担当,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境界,咬定青山不放松,奏响麦盖提县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谢家娥)(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