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固沙利器“四翅滨藜”——荒漠化治理产业链悄然兴起

防风固沙利器“四翅滨藜”——荒漠化治理产业链悄然兴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6-09 12:2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6月7日,在兵团第一师十一团防沙治沙建设项目现场,长势喜人的四翅滨藜在炙热的沙漠腹地随风摇曳。

防沙治沙建设项目负责人王旭东介绍,四翅滨藜是一种盐碱地改良树种,被一些国家称之为“生物脱盐器”。该项目自2019年4月实施以来,重点攻克了四翅滨藜苗木移栽、定植、培育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目前的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十一团防沙治沙建设项目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生态环境脆弱。经过考察论证,十一团引种四翅滨藜,经过反复试验,采用滴灌技术,终于在寸草不生的沙漠干旱地带,延绵几百公里的沙丘上,定植成功郁郁苍苍的四翅滨藜。

据了解,四翅滨藜是一种高度耐干旱、耐寒冷、耐盐碱的植物,大约四年后可生长至1.8米左右,根系深度可达4米以上。长成后不用继续灌溉,平茬后的枝叶可用作动物饲料。是唯一能够在长年不浇水的生态环境下保持旺盛生长的人工种植植物。另据试验数据表明,在盐碱地种植四翅滨藜,在含盐量1.3%的土壤中生长良好,种植15亩的四翅滨藜,1年可从土壤中吸收2000公斤以上的盐份,对恢复弃耕盐碱地,改良盐碱度具有明显成效。在水源稀缺的沙漠中种植成活后,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旭东介绍,经过几年反复大量实验,在沙漠里直接播种育苗试验已取得初步成果。下阶段,他计划扩大在沙漠里直接播种种植面积,如果大面积试种成功,就可大幅度提高四翅滨藜在沙漠里定植成活率。而且四翅滨藜在培育种植过程中,一年之内可至少收割两次,一亩地能产青干饲草3吨左右,富含高蛋白,可用于养羊、养牛。这样既降低了种植成本,又为当地职工创收提供新途径。一条以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为主线的产业链也正在悄然兴起。

(孔 娟 李向新)(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