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中国新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6-09 10:3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断崖上的克孜尔石窟部分洞窟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古称“西域”,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也是东西方多个文明体系汇聚交融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优秀文化,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文物遗存。吐鲁番交河故城、吉木萨尔北庭故城、奇台石城子遗址、新和通古斯巴西城址、伊犁将军府等镶嵌在天山南北,见证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哈密回王墓、拜城克孜尔石窟、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昭苏圣佑庙等犹如粒粒珍珠洒落在丝绸之路沿线,展现了多民族、多宗教和多元文化交流融合;长城烽燧、昭苏格登碑宛若不朽的精神记忆,印证着新疆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吐鲁番坎儿井、屯垦戍边、钻井油田等大批文物遗存,描绘出各族人民建设美丽新疆的历史画卷。据统计,新疆现有不可移动文物9542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地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20处。另有博物馆92座(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2座),馆藏文物45万件,有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3个历史文化名镇,4个历史文化名村和2个历史文化街区,17个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丰富瑰丽的文化遗产,既见证了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历程,又充分展示了西域大地与泱泱中华始终历史相沿、人文相关、根脉相连的紧密联系,是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文化基础,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北庭故城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深入贯彻落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任务,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总目标,不断强化文物工作的实证史证作用和宣传教育功能,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批珍贵文物得到妥善保存,一批考古研究成果得以问世,文物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博物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让文物“活起来”路径不断拓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弘扬,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坚持保护第一,文物保护状况明显改善。实施文物本体保护修缮、安消防建设、保护性设施建设、展示利用等项目147个,楼兰古城、北庭故城等一批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克孜尔尕哈烽燧、惠远新老古城等文物遗址展示利用基础设施得以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扎实推进,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均划定了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安排人员管理。不断理清文物资源家底,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深化石窟寺等专项调查,摸清全区58处石窟寺(1291个洞窟、57尊摩崖石刻造像)、708件石刻文物拓片底数,为全面加强保护利用奠定基础。

——坚守底线红线,文物安全长效机制逐步完善。自2017年起,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2280万元专项资金,建立950名野外文物看护员队伍,负责巡查47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部分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时发现危害野外文物安全的风险因素,保护野外文物安全不受侵害。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打击文物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持续开展文物保护和法制宣传,充分利用“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法制宣传日”等时间节点,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形成文物保护群防群管群治新局面。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意识,坚决守住文物安全底线。

——加强文物考古,提供学术支撑。人类起源、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有效治理、区域文化及社会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多元宗教及本土化进程等方面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推进,科技考古、公众考古快速发展,制定《新疆考古工作规划(2018—2022)》,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55项,配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考古勘探11项,累计出土文物近1.5万件。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奇台县石城子遗址、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奇台县石城子遗址发掘项目获得2018年田野考古二等奖。考古工作区域涉及天山南北,发掘遗址时代上迄旧石器时代下至宋元时期,学术目标明确、学科研究多样、成果丰硕深厚,填补数项考古空白,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奠定基础。

——传承红色基因,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取得突破。累计向社会公布不可移动革命文物59处,可移动革命文物336件(套),摸清革命文物资源保存现状和保护需求,做好新疆革命文物基础工作;制定《新疆革命文物片区规划》,促进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推动“国家红色记忆工程”,举办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宣传活动周,将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毛泽民故居等革命文物旧址、纪念馆打造成爱国主义宣教阵地,提升革命文物的社会教育效果和公共服务水平。全区3家博物馆陈列展览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革命文物精品展览,3人入选“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推进革命文物宣传与红色文化传承。

——提升展陈服务,博物馆创新发展成绩瞩目。博物馆建设布局进一步优化,自治区博物馆二期新馆建成开放,和田、乌鲁木齐等地州市及英吉沙、洛浦等区县相继新建或改扩建了博物馆。哈密市博物馆、阿克苏地区博物馆荣升国家二级博物馆,克拉玛依博物馆、塔城地区博物馆等荣升国家三级博物馆。先后实施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9个,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11个,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7个,一批珍贵文物得到及时修复和保护。和田地区博物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和田历史文化陈列”荣获第十八届(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主题展览200余个。各级博物馆(纪念馆)、文物遗址点年均接待2000余万人次,“流动博物馆”每年面向基层巡展2000余场,惠及100余万人次,成为宣传普及历史文化知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流动课堂”。

——坚持合理适度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工作成绩明显。先后与日本、法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合作开展文物交流和专题展览,在“新疆是个好地方”新疆文化和旅游周日本专场活动期间举办“丝路明珠——龟兹石窟壁画艺术线上虚拟展”。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国家宝藏》《让历史告诉未来》《新疆》等历史题材纪录片,制作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故事系列短视频(6期)、编辑出版《新疆文物故事》(上下册)《带你走进博物馆——塔城地区博物馆》等以文物为主线介绍新疆历史的系列普及读物,依托“新疆是个好地方”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宣传,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华文明独特魅力。(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