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野青石话沧桑,风吹草低见牛羊 ——巴里坤东黑沟(石人子沟)遗址

碧野青石话沧桑,风吹草低见牛羊 ——巴里坤东黑沟(石人子沟)遗址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6-09 08: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东黑沟(石人子沟)遗址是东天山地区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之一,共发现石结构房址500余座,墓葬近1000座,岩画近2500块。2006~2007年发掘了遗址东南部中心区域的1座石筑高台、4座石围居住基址和12座墓葬,取得了重要收获。

石筑高台和石围居住基址的年代均处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是古代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石筑高台级别较高,可能还具有一定的礼制意义。这些房址普遍经过了多次使用,多层室内地面上见有灶、灰坑、柱洞等遗迹,并保留有仍放置在原地的大型陶炊器、粮食储藏器、饮食器,石磨盘、石磨棒、石锄等农业工具,以及大麦、家畜骨骼等动植物遗存。为今后该类遗迹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墓葬的年代大多集中战国晚期至西汉。较大的墓葬流行完整殉马或骆驼,有的还有人牲的习俗。

专家评介:

东黑沟遗址是我国古代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的有益尝试。发掘者用考古学的思路,确认了居址、墓葬、岩画等属于古代游牧文化的基本要素,并试图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岩画进行分析、研究。在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取得了突破和进展。

入选时间:2007年

典型器物

石筑高台及石围居住基址代表性陶器包括双腹耳深腹罐、双腹耳鼓腹罐、双沿(颈)肩耳罐、双耳圈足罐、双鋬或双耳圜底釜、椭圆形盆等,与巴里坤南湾墓地较为接近。

岩画

遗址区分布有丰富的岩画,其中有的动物图案特征鲜明,和墓葬出土的动物纹金银箔饰具有文化上的联系。

石筑高台和石围居住基址全景照片

石筑高台和石围居住基址,为一组复合建筑,总面积超过3000 平方米,由多座单间、套间房屋和人工平台相连构成,规模最大的石筑高台位于南部中心。推测石筑高台为中心建筑,套间房可能代表一个日常居住生活单元,单间房是附属设施。

石筑高台上层照片

石筑高台上层使用面南部以石砌灶为中心,周边围绕8个大型石磨盘。灶附近分布有原地破碎的陶釜、陶双腹耳深腹罐,石磨盘附近分布有石磨棒、石杵、石锄等农业工具。

石筑高台下层使用面上叠压的屋顶倒塌堆积照片

石筑高台下层使用面上叠压着一层木炭堆积,有的木炭保存较好,能观察到木构屋顶的结构。其上又有一层纯净的土坯堆积。因此推测高台顶部为木构架,以土坯覆盖,因起火而被突然废弃。

石筑高台下层照片

石筑高台下层使用面南部也以石砌灶为中心,周边除了与上层使用面同样的陶器、石磨盘等遗物之外,还分布有器座坑、储粮坑、羊骨坑。室内有排列整齐的柱洞,有的还有碳化的木柱残余。

石围居住基址

F1-F4 均位于石筑高台北侧,南北相连并排分布,墙体共用。结构基本一致,均为前后双套间房,门道向东。前间较为空旷,后间分布有灶、灰坑、柱洞、石磨盘、羊骨、陶器、石器等遗迹遗物。

储粮坑

H19 坑底经过夯打和烘烤,放置成堆的碳化大麦,说明了人类储藏粮食的行为。

石围居住基址

F1-F4 均位于石筑高台北侧,南北相连并排分布,墙体共用。结构基本一致,均为前后双套间房,门道向东。前间较为空旷,后间分布有灶、灰坑、柱洞、石磨盘、羊骨、陶器、石器等遗迹遗物。

葬具及人骨

墓葬流行木葬具或石葬具,单人仰身直肢葬,上半身常被扰乱。较大墓葬常见完整的殉马或骆驼。有的墓葬还见有人牲,多被肢解。墓葬中,墓主和人牲出土遗物显示不同的文化面貌,可能代表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关系。

出土金饰

大型墓葬M12 出土较多金银器,多为箔饰片。其中有的以锤牒工艺做出怪兽动物纹样,具有欧亚草原游牧文化风格。

工作照

2006~2007 年东黑沟(石人子沟)遗址考古由西北大学携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物局、巴里坤县文物局进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意大利东方大学等高校考古学科的师生也有积极参与,并开展了环境、人类、动植物、金属器、数字化等多项科技考古工作。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