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维管植物名录》的出版,为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植物资源的本底资料。”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洪德元在《天山维管植物名录》出版作序里这样评价这本著作。
记者从25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召开的天山植物多样性研究成果发布会上了解到,由新疆植物学界专家联合编撰的《天山维管植物名录》,该书的出版问世摸清了天山山系植物“家底”,是继《泛喜马拉雅植物志》之后的又一次跨国界植物资源的研究。
天山生物多样性不仅丰富,而且独特。天山是世界苹果、核桃、杏、李等多种果树的起源地之一,是中国经济果树资源中天然基因库的重要分布区,也是世界温带果树的重要种质基因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古丝绸之路将天山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分享给了这条古老商道的沿线居民,但直到近现代,人们对于整个天山山系的植物“家底”资源并不十分清楚。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得了解调查清楚,这片土地上到底还有多少植物资源是我们过去没有注意到的。
其实,新疆地区的植物资源调查工作在老一辈植物研究工作者的手中一直在进行,新疆植物学家们曾先后编撰《新疆植物志》《新疆树木志》《新疆药用植物志》《新疆经济植物及其利用》《中亚植物资源及其利用》等一系列著作,为《天山维管植物名录》编研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据《天山维管植物名录》主编潘伯荣介绍,《天山维管植物名录》整理收录天山地区(包括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分布的野生维管植物共117科924属6784种(含亚种和变种),其中蕨类植物17科21属51种、裸子植物3科5属22种、被子植物97科898属6711种。植物种类覆盖之广,文献资料查阅之巨,饱含着新疆植物学家们的心血。
在发布会现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张元明介绍到,2019年由新疆植物学会牵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和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学会充分发挥专家汇集聚集地的优势,在科学的倡议下,充分发挥学会各专家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完成了这本巨著。
在张元明眼里,《天山维管植物名录》之所以可以称之为巨着,不仅仅是从厚度上来讲,更是它所承载地沉甸甸的科学知识,以及无法言明的科学分量,该书的问世,可供植物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者,以及政府相关决策与管理部门参考使用。
当前,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正持续有效地推进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际科学计划,为全面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2050年生物多样性愿景而努力,借着这本目录的出版,中国学者有望联合全球干旱区的国家科研和教育机构,来共同打造干旱区生命共同体。
“这对于我们的研究生物中心的研究走出新疆、走出中国、走向全球,这一次天山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就是我们非常好的一个起点和契机,所以我相信站在这样一个里程碑上,我们新疆和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将会凸显我们干旱区的特色,也为人才培养成果的产出和我们新疆的科学事业的发展也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张元明说道。(白玉林)(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