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在伊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基地的工坊车间里,一台台电动缝纫机正在飞转,一卷卷彩色的丝线在女工们的指尖穿梭,慢慢变成了民族特色鲜明的地毯、毡帽、服饰等工艺品。
“在使用电采暖时,周边不要堆放这些易燃的材料。使用电熨斗时,通电时间不要太长,温度过高容易起火。”国网伊犁伊河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党员服务队员在车间主任哈玛古丽· 吐尔汗里的陪同下一起开展安全巡视,为电采暖、电熨斗、电动缝纫机的正常使用提供用电指导。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新疆民族纺织和刺绣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瑰宝。
2015年,新疆哈萨克族、锡伯族等民族传统纺织和刺绣等技艺入选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裁、刺绣、珠花、拼接、修剪等工序,一般都是纯手工完成,出活慢、利润低,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学这门技艺。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手工艺,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伊宁市文化体育局和旅游局专门成立了一家非遗扶贫就业基地,购置了电动缝纫机等设备20余台。
国网伊犁伊河供电公司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将电力先行作为乡村振兴的催化剂和加速剂。1月10日,在接到伊宁市文化体育局和旅游局的新建基地用电申请后,国网伊犁伊河供电公司积极落实“获得电力”要求,开展现场勘察制定供电方案,提升报装接电效率,于1月28日完成送电。该基地也于2月初正式运营,提供了56个就业岗位。
有了加工坊,女工们不仅可以按时上下班,还按件计酬,收入更加稳定了。所有非遗产品面向旅游产业销售,不仅推动了民族手工业发展,也增强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感。
非遗基地工坊车间主任哈玛古丽· 吐尔汗介绍说:“以前女工们在家里用纯手工制作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一个标准大小的成品需要用时5-7天,现在用电动缝纫机可以缩短部分制作时间,一般用时3天就可以完成。”
非遗手艺普遍辛苦费时、工序复杂,环环相扣、道道考究,使用电动缝纫机刺绣可以在保持传统原材料和工艺的基础上,提升工作效率,让更多的妇女愿意成为非遗传承人。国网伊犁伊河供电公司也将继续做好电力服务,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乡村振兴电力基础,营造良好的供用电环境。(白玉、赵怡)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