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生态健身 文化润心

新疆哈密:生态健身 文化润心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3-04 20:4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城市临水建立,水系滋养城市。

巍巍东天山南麓,哈密的“母亲河”由北至南,由一东一西两支组成,穿过哈密城区,这是湿绿洲的生命线,是哈密生态环境的基础,对改善哈密城市环境,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保障农业生产灌溉、维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营造更加完整的绿色生态系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哈密市全面推进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

据哈密市伊州区住建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董苏健介绍,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规划建设面积3720亩,总投资7.04亿元。项目建设坚持不破坏原有植被、不破坏原有林木、不破坏原有水系生态的原则,通过打通、恢复并最终构建起东西河坝两条蓝色水系廊道,实现生态恢复。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是哈密的‘一号’重点工程、‘头号’民生工程。“河在哈密人心中是十分重要的,要建设成经得住历史检验的民心工程,让各族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董苏健说。

水清岸绿入画来,生态美景绽新颜,一幅林水相依、蓝绿交织的新画卷,在哈密各族群众面前徐徐展开。如今,不仅构筑起了哈密城区的生态屏障,还实现了“还绿于民、还空间于民”的民生愿景,也实现了让各族群众在更大绿色空间里休闲娱乐、享受美好生活的幸福实景。

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河道两岸一万余户棚户区进行了改造,不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也消除了安全隐患。在征收拆迁异地安置的过程中,各族居民融入了全市各个小区,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嵌入式”居住格局。

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不仅是一个生态工程、民生工程,还是棚户区改造与社会综合治理有机融合的安全稳定工程,让美丽哈密更宜居、更优美、也让各族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化润心田 以史明理“聚人心”

哈密河流淌着历史,流淌着文化,见证着哈密的变迁。而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的民族团结工程,也是融合历史文化展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润疆工程。

位于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景观带上的哈密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占地面积770亩,由人民公园、左公文化苑、红色文化展览馆、风物哈密展览馆、豫园和迎宾广场等场馆和景观组成,全方位展现了历代中原王朝经略治理西域,左宗棠收复治理新疆,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建设新疆、稳定发展新疆的历史史实。

“上次爷爷带我来,我对这段历史就很感兴趣,但是很多东西就没看懂,今天就叫妈妈又陪我来了一趟。”八岁的黎宇翔在参观左公文化苑时说到。

千姿百态、古朴沧桑的“左公柳”是哈密河一道独特景观。相传清光绪六年,左宗棠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部队驻屯哈密,先后在哈密城郊官道及东西哈密河广种旱柳,后人称之为“左公柳”。今天,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中,专门设置了“左公烟柳”景观。

如今,哈密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开展治沙治水和森林草原保护工作,让大美哈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张晓宇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