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底气来自“三个首位”

始终把粮食生产这根弦绷得紧些、再紧些 —— 将稳粮放在农业生产首位  一路征尘,一路前行,须臾也离不开粮食。任凭风浪起,我有“压舱石”,不断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兵团正以“三个首位”稳稳扛起粮安重任。

仓廪实,底气来自“三个首位”

来源:兵团日报 2021-12-01 21:0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兵团稳稳扛起粮食安全重任——

仓廪实,底气来自“三个首位”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扎根边陲、维稳戍边,永不换防的“兵团力量”,不仅牢牢捍卫着祖国最高利益,也坚定走好具有兵团特色的粮食高质量发展之路。

今年,兵团夏粮、秋粮产量双双实现大幅增长,再次迎来丰收年。仓满廪实,底气来自“三个首位”。

六师奇台农场玉米种植户在晒场晾晒玉米(资料图片)。该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产能稳步提升。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 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初雪飘落时,兵团统计局传来消息:今年兵团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53.2万亩,同比增长16.3%。秋粮持续增产,预计总产 189.34 万吨,增长 15.2%;夏粮总产 99.51万吨,增长29.3%。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个丰收年意义更加深远。

2000多年的屯垦戍边史,粮食的影子无处不在。稻粱菽麦,承载着重大使命,见证着历史发展。

在新疆,兵团几乎成为粮食生产和先进生产力的代名词:新疆每3亩耕地中有1亩是兵团开垦的;粮食产量的 19.9%、油料产量的 30%、甜菜产量的 44.5%,都来自兵团。

作为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兵团高新节水灌溉面积超过170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节水农业灌溉区,农业机械化水平领先全国,有力促进了稳疆兴疆。

仓廪实,力量强。兵团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政策指导推动,强化科技装备支撑,确保了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不断提高,为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打牢了基础。

始终把粮食生产这根弦绷得紧些、再紧些 —— 将稳粮放在农业生产首位

一路征尘,一路前行,须臾也离不开粮食。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粮食安全。

在粮食安全上,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兵团始终清醒地认识粮食安全的基本面,始终绷紧粮食生产这根弦,始终将稳粮放在农业生产首位。

兵团党委、兵团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实现兵团农业现代化的意见》,提出稳定粮食生产,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兵团相关部门、各师市压紧种粮责任,压实种植面积,引导种植户不误农时抓好小麦、玉米等作物播种,保障种子、化肥等农资供应充足,扩大机械作业面积,切实扛起粮食安全责任。

依法严管,良田粮用。各师市把最好的土地用来种植粮食,重点保证基本农田优先用于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坚决防止耕地过度非粮化,推进以增加粮食生产为导向的种植结构调整,有力增强了粮食高产稳产能力。

为稳定粮食生产提供有力支撑,近年,兵团全面实施屯垦戍边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树立、发挥连队职工在土地整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处处呈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生动场景。

建设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长久安全。兵团力争到2025年,建成1200万亩高标准农田,确保兵团200万吨以上粮食产能;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兵团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供坚实基础。

联合收割机在二师二十一团十一连田间收割小麦(资料图片)。二师铁门关市落实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调动种植户种粮积极性。李嘉成 摄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 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 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2020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引方向。

今年年初,农业农村部立下“军令状”,全年粮食产量务必确保在1.3万亿斤以上,力争做到稳口粮、稳大豆、增玉米。

上呼下应,迅速行动。

从春耕春管到“三夏”时节,从颗粒归仓到前不久结束的冬小麦播种,按照农业农村部要求,兵团落实品种、划分区域、紧抓农时,克服低温冻害、大风等多种不利因素,全力夺取粮食丰收。

第七次刷新全国玉米小面积单产纪录,六师奇台农场职工群众不会忘记,一年前的金秋,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指导组及自治区、兵团专家组对玉米高产试验示范基地进行测产,1663.25 公斤的单产,再次打破全国最高产量纪录。

对土地的热烈期盼,莫过于一年年的丰收捷报;对土地的浓浓情意,来自汗滴禾下土换来的仓满廪实。

连续多年在育种、栽培、水肥管理、高密种植技术、防止倒伏和后期早衰等方面开展试验,奇台农场在玉米选种、育种、栽培和管理上形成高效模式,大田玉米单产由以往的600多公斤提高至1000多公斤,大批种植户增产增收,今年奇台农场玉米种植由去年的10万亩增至13万亩。

无人机一天可喷洒农药900亩麦地,智能系统可精准控制水肥灌溉……兵团充分利用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智慧农业,更好地落实粮食丰收举措,促进粮食生产精准化、智能化、生态化。

推进优粮优种,实现优质优量,兵团着力稳政策、稳面积,加快推进以粮食为主的种植结构调整,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还在持续,对世界粮食供需关系的影响还远没有结束;随着国际政经形势的复杂化,粮食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任凭风浪起,我有“压舱石”,不断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兵团正以“三个首位”稳稳扛起粮安重任。

(兰玲玲)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