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目前下大力度的,一个是结构调整,一个是农民增收。”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邵光链果断地说道。
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巴里坤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使千家万户小生产对接千变万化大市场。
在小生产精准对接大市场的要求下,巴里坤以市场为主导,持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构建巴里坤特色电商发展新模式,全方位打造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优化种植结构促增收
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实际上解决的是农户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巴里坤以市场为主导,实施小麦功能区和优势区划定,着力解决品种品质问题、区域化布局问题,使农产品生产更好适应市场需求。
在品种品质上,巴里坤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辣子带着甜瓜味儿”,是巴里坤新地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车间主任马艳梅对三塘湖辣子的高度赞赏。三塘湖辣子和哈密瓜轮种,充足的日照和全年169天的无霜期,让三塘湖的辣皮子尝起来甜而不辣、回味无穷。
由于三塘湖辣子品质上佳,新地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在政府支持下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与三塘湖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形成了“一条龙”式的辣椒产业发展链条。三塘湖辣子因此供不应求,收购价格高达70元每公斤,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
(新地公司三塘湖辣椒酱生产车间惠腾海摄)
除了三塘湖的辣椒,巴里坤还因地制宜种植中草药、马铃薯等特色节水高效作物,现种植面积在5万亩以上。这种区域化种植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即农副产品的生产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生产基地,以防生产布局过于分散造成管理不便和生产不稳定。
为更好地达到区域化种植要求,巴里坤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服务管理工作。鼓励土地经营权通过多种形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增强联农带农能力。
种粮大户马刚就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3000亩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指定品种的马铃薯,为巴里坤科赛徳薯业有限责任公司直接供货。
巴里坤科赛徳薯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政府协调,以大河镇为中心,今年在县域内推广种植指定品种马铃薯18000亩。经初步计算,除去政府补贴,大河镇农户每亩收入至少比前期种植小麦高出二三百元。土地流转后,农民还可通过二次就业进一步增收。
区域化种植使大河镇农产品生产迈上新台阶,而大河镇和三塘湖只是巴里坤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中的一个缩影。在保证25万亩小麦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巴里坤通过积极引导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利用现有的2座日光温室和263座大棚,集中连片发展以蔬菜和食用菌为主的设施农业,打造绿色生态冷凉性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了0.8万亩蔬菜供给基地。
依据上述布局,巴里坤持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使生产与加工直接对接。并通过积极培育和引进拥有稳定市场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发展,全力打造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培育龙头企业促发展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赢得市场的能力,是带动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龙头企业带领农户进市场,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就可以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减少结构调整的盲目性。
为打造农产品加工新领域的龙头企业,巴里坤2020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巴里坤科赛徳薯业有限责任公司。科赛徳与韩国好丽友、浙江小王子、湖南盐津铺子等知名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拥有广阔的市场,是典型的龙头企业。
“不瞒您说,我们的产品不愁销路!”一说到关键点,科赛徳总经理丁青总会带上这么一句满溢着骄傲的口头禅,“不瞒您说,目前国内11家同类企业,我们单体产量是最大的。”“不瞒您说,科赛徳拥有国内最先进的马铃薯全粉加工生产线。”“这个厂子放在我们眼里是一块宝,放在别人眼里就是一堆铁,别人不一定玩得转。”丁青用几句话点出了科赛徳在市场和技术上的优势。话里话外,尽显科赛徳作为龙头企业的风范。
(左一科赛德总经理丁青,左二种粮大户马刚 蒋帅力摄)
除了招商引资新引进的龙头企业科赛徳,巴里坤一直以来重点培育的本地老牌龙头企业巴里坤健坤牧业有限公司,同样发挥着良好的带头作用。
巴里坤健坤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6月,注册资本1.99亿元,占地面积1100亩,是一家集牛羊良种繁育、养殖育肥、活畜交易、屠宰分割、熟食加工、冷链物流以及饲草料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畜牧产业公司。
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带农户”管理模式,将农户培育为企业的一线产业工人,通过向农户提供良种畜,育成后按订单回收,再统一屠宰加工销售,有效带动了全县5000余户农牧民发展肉羊养殖业。公司建成投产以来,进一步延伸了巴里坤畜牧业产业链,促进了畜牧业提质增效,带动了农牧民持续增收。
(巴里坤建坤牧业办公楼 黄铮辉摄)
为更好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巴里坤着力构筑产业齐备、互为支撑、联动发展、效益明显的农牧业产业化体系。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3家,其中自治区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截至目前,已实现销售收入约1.8亿元。
巴里坤培育和引进的龙头企业解决了大多数分散农户与市场对接的问题,大力助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为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推广特色农产品品牌,巴里坤正着力构建特色电商发展新模式,为农业产业化新格局添砖加瓦。
开辟特色电商模式促推广
为进一步拓宽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巴里坤按“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县综合性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成功开辟出一条具有巴里坤特色的电商发展新模式。
巴里坤电商营销有两大特点——推广和服务。为扩大销售渠道、推广特色“乡字号”和“农字号”品牌,巴里坤大力实施电商培训计划,通过培训引智,引导年轻人返乡创业,提升了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培育了本地电商、网商主体,形成了浓厚的电子商务发展氛围。
截至目前,巴里坤共孵化企业网店21家,运营羊肉、驴奶粉、哈密瓜、辣椒酱、辣皮子、蒲公英粉等特色产品。成功举办了“杏好有你电商促销节”、“2019冰雪奇缘-大型电商年货节”等各类大型电商宣传促销活动,打造“全媒体、多渠道”营销氛围及扁平化营销格局。
(巴里坤电商服务中心体验店 黄铮辉摄)
巴里坤电商平台积极创新,通过“我的天山牧场”认养平台,探索“电商+庭院经济”模式,让外地消费者在平台认养巴里坤本地哈萨克羊羔、土鸡。一方面让消费者在网上体验养殖的全过程,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对巴里坤优良的自然环境、旅游资源等进行有力的宣传,为打造“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奠定基础。
“我们每年线上农产品的销售额一直在递增,比如三塘湖辣椒酱,在网上的回购率非常高,客户的评价也非常好,很多产品销售出去后,给顾客留下的味觉记忆特别深刻,复购率很高。”新疆天真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晓虎自信地说道。
蒋晓虎的自信不无根据。2020年,巴里坤电商平台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网络购买额、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分别为38%、12%;2021年1至4月份,网络购买额1390万元,同比增长60%;网络零售额164.9万元,同比增长74%。
除了在销售额上取得的成就,巴里坤电商平台在服务上同样交出了优秀的答卷。结合乡村电商服务站建成了乡村物流配送站,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解决了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极大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解决了物流问题后,在政府牵头下,新疆天真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帮扶协议,通过电子商城,帮助农户销售奶酪、土鸡等农产品,累计销售土鸡蛋50000余枚。“电商服务站更像是一个中转站,承担着‘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任务。”蒋晓虎介绍说。
电商取得的成绩反映出了巴里坤农业产业化格局销售端的进一步完善。经过一系列规划、布局和实施,巴里坤通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以龙头带发展、以电商扩销路三个环节的互通互助,全方位打造了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在促农增收的同时,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实践课堂——发现·记录大美新疆”实践成果 周丽、张静雯、朱玉索)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