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村基本以放牧为主,但是我们早上放牧后都会定时安排环卫工打扫卫生和粪便,牲畜出去后村里就是干净的,每天都是这样。”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奎苏镇牧业村第一书记努尔拜克·霍加肯说道。
进入牧业村,一条干净而笔直的大道通向视野的尽头,两旁白色的安居房与黑色的柏油路相互交错,五星红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迎风飘扬,宽阔的路面上没有一点垃圾与牲畜粪便。很难想象,牧业村是一个90%经济来源都是畜牧业的哈萨克族聚居村。
同心共创美丽乡村环境
自2013年国家农业部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来,巴里坤各村两委积极联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在卫生意识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协同发力,取得显著成效。
培养村民讲卫生爱清洁的意识、保证牧业村村落环境卫生整洁,这是“美丽乡村”的建设基础环节,却也是牧业村村干部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之前每天放牧后就有许多动物粪便,大家也不会主动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努尔拜克说道。村两委和工作队聚焦问题,破题攻坚,用实际行动将爱清洁讲卫生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牧业村村委制定了《村规民约》,按户实行“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的“门前三包”政策,培育村民自觉打扫卫生的习惯。此外,牧业村专门聘用当地的居民进行卫生保洁,每天定时清洁的方式不仅及时保持了乡村整洁面貌,打造“人居环境美”。更提高了村民随时维护乡村卫生清洁的意识。
(蓝天白云映衬下,奎苏正牧业村宽阔干净的乡间道路 罗石芊摄)
“现在大家都很讲卫生,看到干净的街道大家都不会乱丢垃圾了。”村民阿红·努尔拜斯说道。村民们切身感受到村里环境卫生的变化,爱护环境卫生意识慢慢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之一。
牧业村的建设只是巴里坤美丽乡村建设的一角,60公里外的尖山子村展现了另一番美丽乡村的景象。海子沿乡尖山子村坐落于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巴里坤湖旁,依托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尖山子村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建设项目,配合县委县政府打造巴里坤湖、尖山晓日观景台,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颜值”“气质”并存,促进美丽乡村发展。尖山子村不仅引导群众随时保护环境卫生,用干净整洁的乡村面貌迎接八方来客。还打造有特色、有乡愁、有底蕴的乡村风貌。他们通过墙画展现海子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断丰富其旅游文化内涵。
院墙美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部分村民一开始没有意识到重要性,在尖山子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宣传后,村民开始配合工作。村委还主动联系了石粉厂,由政府出资对尖山子村的所有院墙进行粉刷。在村民与干部的共同努力,尖山子村的院墙上留下了一幅幅的绘画,使尖山子村不仅干净更有文化底蕴,不仅留下特色更留住了游客。
(尖山子村院墙美化一角,骆驼浮雕展现丝路特色 惠腾海摄)
齐力塑造乡村文明风尚
环境整治做好了,乡风文明建设也不能落后。乡村文明作为农村建设的灵魂,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质量。
自2018年以来,牧业村在村两委和“访惠聚”工作队的带领下进行了道路交通,农村书屋等16项基础设施的完善。物质设施满足了,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巴里坤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广泛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新活动载体,狠抓各项落实,有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促乡风文明深入人心。
在村民阿红·努尔拜斯的家门口,“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牌”率先映入眼帘。爱党爱国、团结友善、守法平安、尊老爱幼......每一颗星星都体现着村委对乡风文明的培养、对村民意识提高的奖励。
“这样的评分有很大帮助的,第一个就是培养我们爱国爱党嘛,这些意识都要有,星星越多意识越高,自己也就越骄傲。”阿红对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的形式赞不绝口。
(奎苏镇牧业村每户村民家门外都有一块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牌 罗石芊摄)
借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助推美丽乡村结硕果。除了对文明户进行评选以外,牧业村村委干部还通过长期入户宣讲,开展法律培训,让乡风文明渗入村民心田,增进大家的认知认同。
“之前我们还举办了一些关于法律的讲座,给村干部和村民进行普及宣传《民法典》里的《物权法》、《婚姻法》、《合同法》等法律内容,让他们能够知法懂法。”努尔拜克说道,“大家热情都很高,只要有空都会来听,慢慢的自己就有法律意识了。”
为了让村民生活在一个讲文明、知荣辱、通情理的环境中,村两委引导村民继承发扬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的乡风民俗,破除陈规陋习,不断倡导移风易俗、崇尚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走向新的阶段。
除了牧业村以外,尖山子村也对村民的法律意识进行多样的培育。村两委和工作队除了常规入户、开展讲座外,还印发宣传小册子,运用乡村大喇叭让法律条例深入人心,让村民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知法懂法,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物质条件是基础,精神文明是升华。巴里坤各村干部和村民共同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外化与形,内化与心。村干部不断引导和激励群众生活方式转变,村民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精神文明建设之花常开常鲜,干群协作成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力军。
携手共建富裕小康道路
村子周边环境变好了,村民文化素质提高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要留在家里让自己的腰包鼓起来。近年来,巴里坤各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为了实现村民的稳定增收,不断对国家就业创业优惠政策进行宣传,并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开展多项职业培训,对油菜花等品类种植进行金额补贴,让村民感受到家门口就业的便利性,一些青年开始留在自己家乡就业或创业。
各村村委聘用本村村民作为环卫工、安保人员,护边员、乡村产业项目职工。牧业村的乡村产业项目孵化场使当地36户脱贫户受益,正在修建的屠宰场也将聘用当地村民。现在的牧业村36户脱贫户只有10户村民是一人就业,其余都实现了两人就业,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
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一番事业,为家里减轻负担是巴里坤斯巴哈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买里也·扎合不然的梦想。2016年4月,买里也夫妇投资26万元,购置了烤箱、月饼加工机等设备,在尖山子村成立斯巴哈食品有限公司。2019年,公司争取到了140余万元扶贫资金建设了占地8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生产加工20余种饼干、月饼、桃酥等食品,承包了巴里坤的所有中小学早餐面包。如今买里也的公司年纯收入高达30余万元,成为巴里坤创业的典范。
(斯巴哈食品公司员工正在生产车间展示刚包装好的蛋糕 白玉林摄)
在巴里坤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各村村民树立勤劳致富的意识,自己动手让腰包鼓起来,思想富起来,干群携手不断建设小康之路,朝着美好的新农村生活迈进。
同心共筑小康梦,美丽乡村入画来。今后,巴里坤将进一步围绕全面小康的新时代任务,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目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力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强力攻坚、有序推进,奋力绘出美丽幸福巴里坤的新画卷。
(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实践课堂——发现·记录大美新疆”实践成果 周丽、张静雯、罗石芊)(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