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代办员 ——新疆巴州和硕县新塔热乡布茨恩查干村革命

马背上的代办员 ——新疆巴州和硕县新塔热乡布茨恩查干村革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2-27 09:5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每年夏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新塔热乡布茨恩查干村的牧民们都会赶着羊群去往山上的高山草原,牧民们分散在不同草场游牧。在山上的他们,每当需要生活物资或者有急事要下山的时候,他们都会去找革命大哥帮忙。

牧民口中的“革命大哥”,原名嘎明,于201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和硕县新塔热乡布茨恩查干村村监会主任。身为一名共产党员,革命参加工作36年来,始终扎根在牧区一线,服务在为民前沿,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用实际行动架起了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近年来,先后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革命和妻子岱杰与小孙子其乐融融 中国日报贾晓雪摄)

由革命提议建立的布茨恩查干村马背代办服务队,成立于2012年,义务为山区牧民发放低保户补贴款、代购日用品、传递信息、送报纸,宣传政策法规等各项事项;义务为牧民拉运维修牧道的帐篷、铁丝等用品。这些事儿,他都已经不记得做过多少次。“那个时候还没有修路到山上,我都是骑着马上山的。遇到河流,马害怕不愿意过,我们就把物资背过河,然后再把马牵过河的。”革命回忆说,“现在好啦,有了砂石路,我能用车把牧民的帐篷等帮忙拉上山了,不用像以前,每次一上山,路程得走两三天。就是天气不好的话,还是会容易翻车到山沟沟里去。”

(革命骑马上山途中 和硕县融媒体苏强摄)

难以想象到,没有一分钱报酬,无论是骑着马面临着70度的陡坡、还是开着车面临路滑翻车的危险、又或者是经历着洪水等自然灾害,他如何才能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去呢?“只要我还能走的动路,我就不会停止。山里的牧民需要我,所以我一定得把物资送到他们手里。”革命说。草原牧民们特别感动,他们说:“革命大哥就是大家身边的共产党,有他在,大家就有了主心骨,就能时刻感受到阳光和雨露。”于是大家都积极参与报名马背代办服务队,服务队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如今的15人,这项义务工作也将会一直进行下去。

(革命和牧民一起 和硕县委组织部摄)

有牧民评价革命,说他是“有一千块钱,就能给别人500块钱。”的人。除了马背服务队,他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及时帮扶困难群众。他和县、乡和村干部一道深入走访农牧民家,了解民情、解决困难,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引导各族群众为幸福的生活奋斗,并以实际行动,得到各族群众的认可。自2008年以来,他主动向村党支部要求包联了村里的5户贫困户,结对帮扶了10户困难户,累计投入3万余元为贫困户购买大米、面粉、清油等生活用品。2009年,他想方设法筹募资金,个人出资2万多元维修了村委会至一队、二队至三队的砂石路,结束了牧民群众行路难的历史;2012年他了解到贫困户艾尔肯·卡斯木投资失败欠了几万元的外债,就找到艾尔肯·卡斯木,以每月3000元高价雇艾尔肯·卡斯木为自己放羊,两年的时间艾尔肯·卡斯木不仅还清了外债,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35只羊。“没有革命大哥,就没有今天的我。我们虽然是不同民族,但已经是比亲兄弟还亲了。”艾尔肯·卡斯木竖起了大拇指。

在村里的年轻人也会尊称他一声“革命叔叔”,和硕县海马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山吉加甫对革命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说,“革命叔叔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是我的领路人。”

原来,合作社成立之初就是在革命的牵头支持下建立的,身为村里的年轻人,害怕失败的山吉加甫曾经畏缩不前,是革命鼓励了他,对他说:“小伙子,放开手脚加油干!我支持你。”此外,革命还在养殖技术品种改良等方面无私传授自身经验、手把手指导他,让他少走弯路。“传统养殖牛羊、还有马经济效益不好,我支持年轻人勇于尝试去改良培育优秀品种。”革命说。合作社自成立以来,经营状况良好,定期纳税申报,每年按时参加国家信用信息公示年报。目前,合作社共有95头牛,年接40头牛犊,50匹马,年接15匹小马驹,300只羊年接200只羔羊,合作社年收入净25万元。

(革命对山吉加甫指导畜牧技术 中国日报贾晓雪摄)

“小时候一直觉得爸爸只顾着帮外人都顾不上家里人的,我不理解他、甚至埋怨他。”儿子达娃加甫其实是看着父亲助人为乐的背影成长起来的,他说,“长大了,尤其是自从工作以后,我现在也慢慢开始理解他了,理解他口中‘都是小事,帮一下不算啥’。现在的我,在本职工作之余,也一直在为牧民提供代办医保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父亲还时常叮嘱我要主动给群众们打电话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革命教导儿子达娃加甫 中国日报贾晓雪摄)

从马背上坚实的肩膀驮起牧民的希望,到现在载着牧民的帐篷开车上山,不变的是那张热忱的笑脸,正如革命所说,“有些事情,一旦开始就是停不下来的。而且作为党员,就是一定要发挥带头作用,为人民服务。” 革命,这名普普通通牧民的孩子,成为广大牧区践行“三牛”精神的真实写照。(贾晓雪)

(中国日报驻新疆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