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一个脱贫户的心声

新疆和田:一个脱贫户的心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1-15 14:0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月13日是策勒县奴尔乡萨依巴格贝西村村民艾散·皮拉吾敦73岁的生日。老伴宰了一只自己家养的土鸡做大盘鸡,驻村干部专门为他们在乡里的蛋糕店定制了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坐在生日蛋糕前,艾散许下了脱贫之后的第一个生日愿望——2021年他和老伴两个人收入要达到25000元以上,一定把脱贫攻坚的成果继续保持下去。

艾散所在的奴尔乡是策勒县脱贫难度的最大的山区乡镇之一。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2014年被确定为贫困户,2019年靠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自身的努力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他家还被乡里评为“自强脱贫户”。

“我是1948年出生,真的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虽然已经是73岁高龄,但他精神矍铄,说话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我见证的新中国的发展,尤其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们边远山区乡村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水平节节提高。”艾散一桩一桩讲起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

经历一:盖86平方米新房子,政府补贴6.8万元

走进艾散家的院子,院子不大却被老两口收拾的整洁有序。生活区、养殖区、种植区,功能划分的很明确,两幢房屋呈“L”形排列。“你看我这个房子2014年盖的安居富民房,面积86平方米,当时一共花了87000元,政府补贴6.8万元,我自己只出了1.9万元。”艾散挥手指着自己家的房子向记者介绍道。“我们乡离县城远,材料运输成本高,否则我自己出的钱还能更少一点。”

房屋内内不仅有客厅、卧室 、儿童房,还有一个小厨房。“现在孩子们都已经成家立业了,我们现在住在宽敞明亮的安居房里,和城里人住的楼房有什么区别?”艾散自豪地说。

安居富民工程是从2013年开始,全面贯彻落实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实现安居惠民要求而推进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通过“中央下拨+自治区配套+援疆省市援助+农户自筹”的资金组合方式,让数百万群众搬进了配套齐全、安全美观的安居房,极大地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民居住水平。

经历二:住了8天院,只花1.5元

“去年老伴肺炎在乡镇卫生院住了8天,出院缴费时,一站式’结算窗口的医务人员告诉我连看病打吊针带住院费总共700多元,但因为我是贫困户又是低保户,各种报销算下来我只需要交1.5元。当时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艾散感慨地说。

2018年和田地区实施医疗保险“一站式”结算服务,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系统上线后,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建档立卡人员、重大疾病人员、五保户共5类人员被统一纳入该系统,贫困人员看病报销只需要在出院时签字确认。这5类人员在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报销后,剩余个人支付的费用将再次进入医疗救助报销阶段,报销完剩余很少的部分费用才由个人承担。

艾散说:“虽然现在年纪大了,看病就医的次数也多了,但我再也不为医疗费而发愁了。”

经历三:院里两棵小树结硕果,大门口卖了2100元

院子里有两棵不起眼的小树,一棵樱桃树,一棵油桃树。

“可别小看这两棵树,这可是我的‘摇钱树’咧。”艾散笑着说。“去年这两棵树上结出的樱桃和油桃,我足不出户就卖了2100元。”

原来近几年来,策勒县充分利用独特的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唱响旅游扶贫变奏曲。奴尔乡境内的亚门草场、帕卡草场已经成为了策勒县重点开发的旅游景区,旅游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农家乐、民宿、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产业纷纷兴起,山区农牧民分享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艾散家就坐落在去景区必经的公路边上。“凭借着县里发展旅游产业的‘东风’,在家门口摆一张桌子,几盘水果,一个多月就挣2000多元,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吗?”艾散笑着说道。

经历四:3亩地土豆地承包给大户 每年2400元

“有了党的好政策,我们农牧民对脱贫致富的信心越来越有信心了。”艾散是贫困户,又是低保户,他和老伴两人每月低保金和养老金加起来940元,依靠政策兜底已经超过现行脱贫标准,但艾散说,他不光要脱贫,还要致富。

不光自己养了45只羊,每年收入1万多元,还亲力亲为种了5亩地的包谷。“还有3亩土豆地,但年纪大了照顾不过来,我按每亩地300元的价格承包给了种植大户,乡里还每亩每年给我500元特色种植补贴,这样一年下来又有2400元的进账。”

艾散坐着就能收账,得益于和田地区因地制宜,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任务,打造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庭院发展格局,进而逐渐形成的“一村一品”庭院发展模式。艾散所在的萨依巴格贝西村主要以土豆为主,由于种植土豆需要强劳动力,权衡了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他将地承包给了种植大户统一种植,统一管理,自己当起了“地主”坐收地租,省心省力,也不耽误创收。

心愿: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亲口对总书记说“谢谢”

在萨依巴格贝西村,一说谁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最认真,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艾散。

73岁高龄,村委会每次开国语课他总是坐在第一排。他把常用的字词以维汉互译的形式编成顺口溜,读起来朗朗上口,被其他村民纷纷效仿。

问他为什么学习这么积极,他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期盼着能见习近平总书记一面,我要当面对总书记说‘谢谢’,我要告诉总书记,我们脱贫了,村里全是柏油路,通了公交车,我们现在住的是安居富民房,喝的是自来水,用的是长明电,我们衣食不愁,我们很幸福。”

艾散的言谈举止间,处处散发着他对自己生活的满足以及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艾散的经历只是和田广大农牧民这些年身处脱贫攻坚热潮中的一个缩影,艾散的心声道出了千千万万和田群众的饮水思源,不忘桑梓的心声。(牛斌)(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