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援疆:呼图壁乡村教育展新貌

教育援疆:呼图壁乡村教育展新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12-13 13:1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教育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却对每一个人有着潜移默化、深渊持久的影响。2020年12月11日,福建宁德分指挥部为新疆呼图壁宁德小学捐赠图书、校服仪式在会议室举行。其中有为700名学生订做校服1400套,捐赠各类鞋子720双,图书1000余册。

基础设施优化升级

呼图壁县雀尔沟镇宁德小学是宁德市2020年援建项目之一,位于雀尔沟镇五个行政村的中心地带。现在的雀尔沟镇宁德小学以前叫雀尔沟镇哈拉坝小学,是一所村级学校,校园面积和建筑面积均无法达到乡镇学校标准。

为进一步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将教育援疆落到实处,宁德援疆分指挥部按照呼图壁县委县政府有关决定在雀尔沟镇灾后重建新村异址新建雀尔沟镇宁德小学。

宁德援疆分指挥部在雀尔沟镇宁德小学的建设中投入资金1586万元,其中包括教学楼两栋、宿舍楼两栋、食堂、值班室、消防控制室、300米塑胶运动场及附属工程等建设,同时配备了国内先进的设施设备,学校规划24个教学班,可容纳学生1080人,目前在校生697人,牧区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达99%。

“过去的学校,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操场坑坑洼洼,根本没有办法下脚。现在的学校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我很荣幸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中工作。”爱依沙·哈布都热合曼说。

新学校不但解决了牧区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住校就读的问题,更给牧区的少数民族孩子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及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让牧区的孩子接受同等质量的优质义务教育资源。

宋哈尔是就读于雀尔沟镇宁德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哈萨克族学生。她很从小学习汉语,平时喜欢看一些课外书,她说“我们家离现在的学校很近,我每天可以走读上学很方便。我很喜欢从课外书里学到很多的好词好句用在写作上,平时也会和汉族朋友们互相分享故事。”

教育理念相互融合

基础设施是“硬件”,教育理念则是必不可少的“软件”。为了贯彻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更好的落实“文化润疆”工程,推动呼图壁县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实施,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教学水平,福建援疆教师呼图壁分队决定以呼图壁五工台镇小学为试点,利用教师课余时间开展义务“送教下乡”活动。

“我们学校的专业教师非常少,学校的很多社团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也需要不断提高。” 呼图壁五工台镇小学党总支书记罗文红说。

呼图壁援疆教师分队按照送教下乡的活动方案,组织黄冬梅、王炳忠、林宗继、方梅花、刘登飞、王新春等六位援疆教师分别在小学数学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小学美术学科、小学英语学科为五工台镇小学开展了一节示范观摩课。教师们精巧的课堂教学设计、巧妙灵活的教学方法、准确精练地讲解、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优雅的教态和高超的课堂组织能力获得了五工台小学所有听课老师们的一致赞誉。

“通过送教下乡,援疆教师们可以把自己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方式、学生能力的培养等与五工台小学的教师们进行交流探讨,把福建教育理念集中展现出来,实现了送教者与听课者的双赢,并且我们要把这种形式坚持下去。” 呼图壁援疆教师分队队长赖友雄说。

宁德市对口援助呼图壁县以来,高度重视呼图壁县教育事业发展,着力改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实施新建改建学校等项目,充分发挥援疆教师作用,改善教育教学软硬件环境,不断融合教育理念,努力促进呼图壁县教育一体化发展,乡村教育展示出新的面貌。(李匀)(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