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任务当前,科普的触角该如何深入校园?面对这一问题,昌吉州科技馆给出了很好的诠释。用一根教育光纤,让1.8万学生同步聆听科普报告,解决了当前专家科普报告无法深入校园的问题。
10月28日,由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联合昌吉州科技馆组织的“中国植物学会万人进校园科普宣讲活动”暨“昌吉州科技馆——科普大讲堂”活动如期举行。昌吉州15个中学、340个班级的1.8万名高中学生,通过教育系统的一根光纤,同步聆听了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小双做的关于转基因的科普报告——《作物驯化与人类生活》。
报告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同学们了解了什么是转基因植物,人类驯化农作物的过程,国内外常见的转基因植物,转基因植物与我们的生活等等,并深入浅出地带领大家剖析了这些植物的基因变化,自然界物种基因的神奇变化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
通过这场科普报告,学生们从人类作物驯化历史中了解到转基因的普遍存在以及转基因是当今最前沿的农业科技。昌吉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的同学郇显卓表示:“通过这场报告,让我们了解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能证实国家允许上市的转基因产品是有害的。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美国转基因技术领先世界,欧洲正奋起直追,欧美大众都已接受食用转基因食品。也消除了我们对转基因的恐慌,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科学的权威。”
科普报告之后,昌吉州部分中学组建了“转基因课题兴趣小组”,力求延伸科普报告内容,以中学生生物课小课题的形式对转基因植物及相关知识进行再探究,还有很多学生写了本场科普大讲堂的学习体会。
据了解,结合当前疫情防控要求,为了不影响昌吉州青少年科普工作的推进,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充分发挥科普阵地的作用,昌吉州科技局以“科技馆+专家顾问”机制为依托,与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及昌吉州教育局联合,共同面向昌吉州州直及七县(市)全体中小学生开展九场次“昌吉州科技馆科普大讲堂”线上科普讲座及一场次“科学公开课”。
在不聚集人员的情况下,通过现有光纤视频教学系统开展科普报告,有效避免的人员的聚集,同时又有效推动了各项科学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这个活动也是中国科学院第三届科学节新疆区的主要活动之一,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将联合全疆各类科普机构探索更多科普活动的有效形式,让线上科普更加有效地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