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湖:三万尾珍稀土著鱼类带着“标记”游入博斯腾湖

新疆博湖:三万尾珍稀土著鱼类带着“标记”游入博斯腾湖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10-25 15:3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扁吻鱼(俗称大头鱼)是博斯腾湖的土著鱼,后来随着数量越来越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野生动物。

10月23日,三万尾珍稀土著鱼类——扁吻鱼带着“标记”“游入”博斯腾湖。

当天上午,在新疆巴州博湖县博斯腾湖落霞湾鱼类栖息地,渔政工作人员与居民群众志愿者一起将3万尾扁吻鱼苗投放到博斯腾湖,此次放流的鱼苗体长在15厘米左右,采用先进的标记扫描方法进行跟踪监测扁吻鱼。

新疆水产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时春明说:“此次放流的是由新疆水产科学研究所提供的三万尾标记的CWT标记编码的扁吻鱼,我们可以实现实时跟踪,更好地掌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轨迹。扁吻鱼又被称为水中大熊猫,俗称大头鱼,是我国特有的仅分布于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珍稀土著鱼类,1988年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今年我们将在博斯腾湖放流七万余尾扁吻鱼,分春秋两季进行投放,投放数量和规模创历年新高。目前我们已连续11年在博斯腾湖放流扁吻鱼,累计33万尾,标记放流11万尾。选择秋冬之季放流,是为了恢复博斯腾湖的生态多样性,加强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也是新疆最大的有机野生鱼类生产基地。近年来,博湖县通过实施禁渔期专项治理、人工增殖放流、渔业法律法规宣传等措施,博斯腾湖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博斯腾湖现有草、鲢、鳙、鲤、鲫赤鲈(俗称五道黑)、公鱼等32种鱼类及青虾、中华绒螯蟹、河蚌等,年产量约4000吨,既是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有机鱼生产基地,湖中盛产的池沼公鱼、草鱼、鲫鱼等10多个鱼类品种和150万亩水域分别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有机产品及产地认证。

据了解,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是确保鱼类资源良性循环,补救自然繁殖不足的一个重要手段,可增加水生生物资源量和群体数量,改善博斯腾湖生态环境,对于生态保护和渔业增产、渔民增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周海霞 郭玉顺)(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