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金算盘”  算好“三本账” 沙雅县132个村奔上“小康路”

打响“金算盘”  算好“三本账” 沙雅县132个村奔上“小康路”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7-23 14:3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盛夏时节,走进沙雅县,风拂棉田泛起的滚滚绿波,一直绵延到天际。

从小块田到大条田,两年多来,沙雅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土地整理、高效节水工程和机制建设为抓手,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用先进设备和现代技术武装农业,服务农业为重点,以引进涉农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为依托,推动水土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推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社会和谐发展,全县步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2017年以来,受益于50万亩高效节水项目,沙雅县在渭干河流域灌区内的英买力镇、红旗镇、海楼镇、托依堡勒迪镇、努尔巴克乡、古勒巴格镇、央塔克协海尔乡7个乡镇132个村奔上“小康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绿色发展算好“生态账”

时间回到2017年6月,根据中央部署,沙雅县按照自治区、地区要求在渭干河灌区开展南疆农业高效节水增收试点项目。项目涉及渭干河灌区7个乡镇132个村,总投资12.9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9亿元,自治区配套资金1亿元,沙雅县自筹2.92亿元。截止今年4月底,累计完成项目投资11.67亿元,完成滴灌50.5万亩,完成渠道防渗580公里,安装机电井、渠道、滴灌量测水设施2652处,完成计划任务的100%,灌区水利信息化综合应用系统有序推进。

沙雅县地处塔里木盆地,地势较低,县域内有塔里木河流域和渭干河流域两大灌区。从这些字面信息上看,沙雅县似乎并不缺水资源,但实际上,在严守水资源红线的基础上,要确保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生态林灌溉用水等,沙雅县和其他县市一样面临着缺水的难题。

60岁的伊里亚斯·沙依普是沙雅县海楼镇克孜勒塔木村农民,祖祖辈辈都靠着土地吃饭,他家有12亩地,又承包了22.3亩地。2015年之前,一条土渠是“全村的希望”,为了地里放水的事,他和邻居没少吵架。那时候,因为争水而起的纠纷,每年都有数十起。

“2016年,防渗渠修好了,争水打架的事情少了。2017年,听说县里开始搞高效节水,我们去参观了,农业技术员给我们算账,用节水滴灌的新技术,每年能省将近一半的水费,每亩地能少用半袋化肥,棉花的产量也能提高一二百公斤呢。”伊里亚斯·沙依普说。

沙雅县利华创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振新介绍,在50万亩高效节水项目中,利华公司占21万亩地,剩下的29万亩是其他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地。2017年8月,公司开始进行土地流转,11月份开始平整土地,当年共平整了19万亩地。

沙雅县委副书记、县长夏帕克提·吾守尔告诉记者,2017年至今,沙雅县通过土地平整,将涉及2.2万户的13.5万块面积在1—5亩的小块田平整成100—300亩的高标准大条田。斗农渠、田埂减少40%左右,土地利用率提高了10%左右。2019年,渭干河灌区引水总量比2017年减少2200万m³,比2019年限额少用水3000万m³,项目区实际用水定额每亩468m³,比2017年每亩550m³减少82m³。项目区滴灌采用测土配肥、水肥一体化比地面灌溉施肥节肥30%。

通过发展高效节水农业,2019年配置1120万m³水用于4.35万亩生态林灌溉,年度限额结余水量优先用于新增人工生态林和自然生态灌溉,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全县森林总面积达到564.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14%。通过集成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实现了高效节水效益最大化,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生产节本增效,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残膜回收率达到82%以上。

筑巢引凤算好“经济账”

走进沙雅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沙雅利华在这里有三家公司,分别是农业、棉业和纺织,初步形成了棉纺全产业链布局。与利华公司相邻的沙雅钵施然智能农机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采棉机、播种机、残膜回收机等,产品销售主要以疆内为主,也承接国际订单。同一条路上,还有新疆玉象胡杨化工有限公司,这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硝基复合肥生产企业,也是全疆唯一在产硝基复合肥企业,同时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三聚氰胺生产企业。

2017年以来,沙雅县在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趋势下,有效促进了产业链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相互配套,项目实施以来,先后有16家投资千万元以上的企业落户沙雅,实现投资42亿元。

新疆玉象胡杨化工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兰光松介绍,该公司目前有1500名员工,尿素、硝基复合肥日产量均在1000吨以上,日出货量在2500吨左右,满负荷出货量在3000吨以上,也就是每天要从厂区走100车货物。

沙雅钵施然智能农机有限公司人事行政部高级经理吴永丞介绍,该公司2018年3月落户以来,年产值从8000多万增长至3.4亿元。今年,公司与新疆农业大学、新疆理工学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向沙雅县人社局申请挂牌“钵施然工作站”,计划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到企业工作,为沙雅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夏帕克提·吾守尔说,2017年以来,项目的实施把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城镇化步伐加快,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沙雅县新注册个体工商户10182户,城镇新增人口2万余人,工业园区扩容10平方公里,实现了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

截至目前,试点项目区已组建种植业合作社82个、劳务服务合作社39个、家庭农场15个,全县发展以“农户+合作社”为主,“农户+合作社+公司”“农户+家庭农场”为辅的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模式,通过建立各类合作社利益联结、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推动规范化经营。

民生优先算好“幸福账”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走进伊里亚斯·沙依普家,窗明几净、皮质沙发、液晶电视……与城里楼房别无二致的装修风格,展示着“新农人”的生活变化。记者参观他家时,他的小女儿已经切好了西瓜、甜瓜端上桌,洗好了时令的桃子、杏子等水果,并盛情邀请在他家吃中午饭。

“2018年开始,我家的12亩地流转给利华公司了,每亩地700元流转费。我们想把22.3亩地也流转出去,但是这块地不在灌区范围内,现在还不能流转。我和老婆年纪大了,就想把家里的6头牛、50只羊好好养一下。”伊里亚斯·沙依普说。

作为第一批加入土地流转的农户,伊里亚斯·沙依普一家尝到了从土地中解放双手的甜头。他的大女儿热汗古丽·伊里亚斯和儿子艾力·伊里亚斯成了“双薪农民”,除了能拿上流转给公司和合作社的土地流转费之外,应聘成为管地工,每亩地还能拿到150—200元的管理费。

“我在利华公司管着186亩地,妹妹在英买力镇的合作社管着160亩地,现在的收入比过去种地要稳定得多,家里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这两年挣的钱,我全款买了一辆8万多元的小轿车,下一步计划在城里买套楼房。”艾力·伊里亚斯说。

家里的小女儿热孜宛古丽·伊里亚斯在沙雅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内的阿克苏瑞莎针织服饰有限公司上班,每月工资2000元。“以前,夏天我帮父母种地,冬天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去县城的餐厅当服务员,每个月1500元工资,现在进了公司,工作稳定,收入稳定,还能学到技术和国家通用语言,我很喜欢这份工作。挣够钱了我要买辆车,带着父母去旅游。”她说。

“2017年以前,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种植结构不统一,全县有100多个棉花品种,市场选择农民,很多农民辛苦一年挣不上钱。现在都是‘订单式’种植,棉农有了话语权,可以自主选择市场。2019年,棉花平均亩产达到370公斤以上,比项目实施前亩均增产90公斤、增收600元左右。今年,沙雅县棉花推广‘一主两辅’用种模式,品种整合后,棉花品质提升了,农民收入也会更多。土地平整后,还解决了采棉季节‘用工荒’的问题,以前沙雅县每年需要8万多名拾花工,现在机械化作业每亩节约成本345元,机械采收率由2017年的5.2%提高到目前的95%,比人工采收亩均节约成本450元左右。”夏帕克提·吾守尔说。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带动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转变,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不仅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还将现代文化、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注入农村百姓家,群众自发融入现代文明生活,打破宗教极端桎梏,摆脱陈规陋习束缚,把注意力转移到发展生产、促进团结、维护稳定上。据统计,沙雅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达到90%以上。

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关键词”,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画卷正在徐徐铺陈。

沙雁起飞,逐梦前行!(邓丽娟 刘天 安斌)(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